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者:梁紅玉
在歐債危機遲遲未見明顯轉機的情況下,近期,通過中歐企業間合作的方式援救歐洲的話題又甚囂塵上。一些人認為,歐債危機的蔓延造成部分歐洲企業經營不善及資金流困難,這將為中歐企業合作帶來新機遇。事實上,部分歐盟國家也在向中國企業拋出橄欖枝。專家認為,民間合作固然能讓中歐企業實現雙贏,但歐盟國家對外國企業赴歐投資的審查並不會放鬆。同時,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中國企業亟待彌補一些短板,包括對海外並購的思路、技術處理及並購對象研究不夠,缺乏相關經驗和人才,不會利用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和專業諮詢公司等。
截至目前,歐債危機仍未出現明顯轉機。雖然在日前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歐盟國家達成了一項旨在邁向財政聯盟的契約,但該契約能否順利實施仍不得而知。
此前一直被輿論熱烈探討的有關中國政府出手援救歐洲的話題,隨著中國外交部的相關表態而遇冷。外交部副部長傅瑩近期出席外交部第五屆藍廳論壇時説:“歐洲不能指望中國動用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救助其負債各國,中國應救助歐洲的想法站不住腳,歐洲也許誤讀了中國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方式。”
在此情況下,關於通過中歐企業間合作的方式援救歐洲的話題又甚囂塵上。一些人認為,歐債危機的持續蔓延造成部分歐洲企業經營不善及資金流困難,這將為中歐企業合作帶來新機遇。
對此,接受本報採訪的專家認為,民間合作固然能讓中歐企業實現雙贏,但歐盟國家對外國企業赴歐投資的審查並不會放鬆,而且歐洲企業可能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
海外“抄底”之辯
每逢發達國家經濟出現階段性動蕩,公眾往往樂於探討中國企業是否迎來“抄底”時機的話題。
普華永道企業融資部中國區主管黃耀和是這一觀點的贊成派:“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目前很多歐洲、日本的高端消費品企業出現經營不善及資金流困難的問題,預計相關並購機會加大。”
上一次引起廣泛討論的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彼時,不少企業瞄準海外資産、資源價格大幅下降的契機,直接或間接參與海外投資。但一些業內人士如此形容那幾年中資企業的海外並購行為:“起初聲勢浩大,中途一波三折,最終黯然收場。”
不過,知名財經學者、日本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李克認為,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歐債危機蘊含的合作機遇可能更大。“兩次危機的大環境是類似的,但差別在於,歐盟涉及的成員很多、行業領域也很寬泛,因此中國企業的選擇空間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多。另外,美國以大中型企業為主,政策保護和限制比較多,中國企業和個人大多數只能進行小額房産投資或股票買賣。但歐洲多數企業的特點是小而專,我們有更多機遇去做有的放矢的投資。”李克説。
事實上,部分歐盟國家也在向中國企業拋出橄欖枝。
在近期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上,意大利引進外資及企業發展署引進投資事務部總監朱色配 阿爾庫奇就曾表示:“無論對歐洲還是意大利,中國能給予的最好的救助方式是持續地與意大利當地企業合作,成立合資公司,以研發出適合中國市場的意大利産品。”
阿爾庫奇從自身的經歷發現,中國赴歐投資環境已發生改變。他表示,最近兩三年,意大利政府出臺了一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進入意大利的中國企業。
中意兩國間的貿易量近年來不斷攀升。據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已有38家中國企業在意大利落戶,在西歐排第7位,佔所有中國境外公司的4%。而今年,這一數字則上漲到57家。“中國投資項目從2000年開始有所增加,剛開始是建立銷售和營銷分支機構,最近開始出現更多的産品開發與設計機構,中意投資者在高端産品方面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阿爾庫奇説。
歐盟不會放鬆要求
中國與歐盟經貿往來已久,雙方互為主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對歐洲市場的投資近幾年也風生水起。
普華永道此前發佈的2011年上半年中國企業並購觀察報告顯示,中國企業今年上半年共發生境外並購107宗,較去年同比增長14%。其中,北美及亞洲市場並購宗數保持穩定,而歐洲市場並購數量則翻倍增長。“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並購活躍,與中國企業對工業及消費品相關企業的並購需求轉旺有關。與美洲、非洲、澳大利亞等市場以礦業企業為主要並購對象不同,在歐洲,成熟的工業技術及消費品品牌更具吸引力。”普華永道中國企業並購合夥人劉晏來説。
但商務部研究院歐洲研究部副主任李慧瑛表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一直在進行,只不過這一現象如今被歐債危機放大。對中國企業來説,並購歐洲企業並非更加容易。“歐洲對中小企業的保障和救助體系已經相當成熟,所以歐洲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或許並不像公眾想象中的那麼大。而且,歐盟國家也並不會因為歐債危機而放鬆對國外企業並購需求的審查及招投標程序,也就談不上會放鬆對華高技術輸出的限制。”李慧瑛説。
李克則認為,中國企業赴歐並購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投資者並不確定歐洲經濟形勢何時變得明朗。“目前來看,歐元區最終崩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關鍵是歐盟經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穩定下來,而投資者最怕這種不確定性。我認為,歐洲經濟至少還得再度過半年的變動期。”李克説。
李克還強調,從經驗來看,我國企業目前仍對海外並購的思路、技術處理及並購對象研究不夠,也缺乏相關經驗和人才,包括不會利用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和專業諮詢公司彌補短板等。這一現狀有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