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國際評級機構那裏,中資行顯然得到了最尊崇的待遇。
早在半個月前,標普根據評級新標準下調了歐洲和美國15家大型銀行的信用評級,同時,上調中行和建行的評級,理由是採用了新的評級標準,加強了銀行業國別風險評估方法論。近日,標普又一次調升招行和交行的信用評級,穆迪也上調浦發銀行的信用評級,顯示出對中資行的另眼相看。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了發達國家金融體系以及金融監管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同時也為中國銀行業上了生動的一課。國內銀行業在吸取教訓的同時,採取了主動提高監管的行動,在系統風險防範方面未雨綢繆,提前打響健康保衛戰。此前推出的新監管標準對中國銀行業提出了高於國際水平的要求,其中:對系統性銀行和非系統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界定為不低於11.5%和10.5%;要求貸款撥備率不低於2.5%;將商業銀行杠桿率定為4%等等。
同時,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強勁的財政狀況,也為銀行業的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國加入世貿10年間,外匯儲備增長了20倍,直逼3.2萬億;財政收入增長5倍,單今年前11月實現財政收入97309億元。這足以消化銀行業可能發生的資産負債表損失。
當然,中資行國際評級的調升並不意味著穩健到沒有風險的程度。近年來的信貸擴張以及房地産調控效應的累積,都對銀行業的增長形成壓力。
尤其是全球經濟仍存在不確定性的前提下,中資銀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性顯得比以往更加突出。
事實上,銀行業的穩健直接關係國家經濟命脈,歐債危機的蔓延同樣證明了這一點,提高銀行業的安全是確保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更何況,在外圍環境不確定性短期內無法消除,外貿出口不利形勢難以改善,國內消費需求在通脹壓力下亟待釋放,內外因素影響下經濟結構面臨艱難轉型的複雜背景下,具有堅實基礎的銀行業是聯絡生産與消費的中樞,是保障經濟能夠煥發活力的“血液”。而中國銀行業健康的機體與中國經濟點剎軟著陸的良好配合使國際投行對中國經濟前景不得不看高一線。
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國際投行出於對中國銀行業現狀的高度認可,繼而對中國經濟前景做出肯定的判斷,才適時對此前中資銀行的偏低評級做出調升。連標普內部的信用分析師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優異的經濟增長前景,強勁的外部資産頭寸,以及溫和的政府負債情況,是支持信用評級的關鍵因素”。
無獨有偶的是,高盛在最新的《亞洲2012-2013年展望》中同樣表達了看多中國經濟的觀點,高盛認為中國可以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來小幅放鬆總體宏觀政策立場,2013年中國的凈出口有望改善,但民間住宅投資可能會依然疲軟,從而使得總體GDP增速在8.7%左右,與2012年基本持平,通脹將繼續逐步降至2%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