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企改革最需要的是理順價格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2011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表示,未來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將使國企向公益型國企和競爭型國企兩個方向集中,以防止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公眾利益,並促使國企承擔破産退出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涉入到能源等關係國民經濟和市場秩序發展脈象的關鍵領域;而對市場化的反思成為一股不容低估的力量。國資委以公益型與競爭型劃定國企改革方向,是反市場化改革思潮在壟斷領域的體現。

  不過,首先得搞清楚公益與競爭營利等概念分別,並不要把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立起來。公益是具有典型外部性特徵的社會公眾福祉和利益,只要能最大化公益服務收益並最小化服務成本,與從事公益活動的主體是否屬於營利企業並無必然關聯。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則是內在統一的而非衝突對立的,不論是公益型還是競爭型經營實體只有在經濟和社會效益上都産生凈收益才是正常和合法的。

  首先,能源等大都屬於關係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且這些要素資源本身並不帶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徵,而把其定位公益型企業,並固化其法律壟斷地位和價格管制,無疑妨礙和干擾市場的基礎性價格信號,很容易導致經濟社會系統的資源配置型扭曲。如目前頻發的油荒、電荒以及看病貴等問題。

  其二,通過建立包括價格、服務標準、成本控制、收入分配等機制,可防止公益型國企利用壟斷地位損害公眾利益。然而,市場壟斷屬競爭型壟斷,競爭制衡使壟斷企業為維持其行業領導地位而重視消費者利益,政策性壟斷則缺乏市場競爭制衡而容易使用壟斷特權妨礙競爭;而公益型國企改革方向則是在強化能源等國企的政策性壟斷地位。

  同時,要避免公益型國企濫用壟斷支配地位牽涉到外部監管成本等問題。事實上,監管層既無充足的信息判斷何為合理的價格和成本控制,又面臨突出的委託代理成本,如公益型國企管理層基於自利訴求而傾向於多報虧損、多攤派成本等最大化自身收益。不僅如此,公益型化將使企業難以借助市場競爭型自利博弈機制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而中國推動國企改革就是旨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國企運營效率和活力。

  伴隨著能源等要素資源對外依存度趨高,中國難以通過要素資源價格的管制低價來維繫國際廉價競爭優勢;而且公益型回歸不會致使要素價格管制低價繼續維持,而將是價格管制下的高價,即縱然政府可借助對公益型國企實行政策性虧損補貼以維持要素資源名義價格低廉,但財政補貼本質上是以政府集體買單的形式部分支付了要素資源的使用成本,而非能源等企業公益型化和價格管制能給消費者帶來低價福祉。

  殊不知,強化管制遏制的是經濟和市場的活力,而這恰是經濟體制和國企市場化改革的核心目的;何況,一管就死、一放就亂之經歷早已不堪回首。

熱詞:

  • 公益型
  • 國企改革
  • 價格管制
  • 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