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2日發佈的2012年《産業藍皮書》稱,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産業競爭力總體上進一步走弱。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介紹説,如果綜合考慮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用貿易競爭力指數來衡量,中國産業競爭力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進一步弱化。其主要是由中國相對於發達國家的競爭力下降造成的。在對發達國家的競爭力出現下降的同時,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並沒有得到有效提升,仍然保持弱勢,從而造成了總體競爭力的下降。
中國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産業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08年後上升勢頭開始受阻,2010年則出現下降,越來越多的國外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産品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2012年中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張其仔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和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大小這兩大因素會從宏觀上對中國的産業國際競爭力産生影響。
發達國家2012年的經濟增長情況不容樂觀。全球經濟增長停滯,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很大影響,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長乏力、歐洲受債務問題困擾造成的經濟增長率下降,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很大壓力,針對中國産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會通過各種方式錶現出來,全球貿易量將下降,從而對中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造成不良影響。2012年中國的産業競爭力相對於發達國家將繼續走弱。
另外,2011年10月1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儘管這個法案能否得以最終實施,還需要眾議院投票和總統的同意,但是最終通過的可能性比較大。而這一法案的實質就是認為,中美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美國的産業競爭力不強,而在於中國人為地壓低了人民幣幣值,使中國産品在與美國的競爭中獲得了不公平競爭優勢。
“《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的通過,對中國最有競爭力的産品和中國對美國出口增加最快的産品影響最大,不僅涉及服裝等低技術産業的産品,而且還涉及計算機與電子産品等高技術産品。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會成為重點關注對象。”張其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