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出口下降勞動力萎縮 中國鞋業走到轉型路口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8日 2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據經濟之聲報道,勞動密集型、高度依賴出口的製鞋業,像其他傳統製造業一樣,遇到了出口下降、勞動力萎縮的問題。8日在鞋都東莞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皮革行業協會發出了“要改變以前單純貼牌打工的局面,延伸産業鏈打自主品牌”的呼聲。

  成都依百蘭鞋業的董事長吳德國最近一直有點煩。從8月以來,他的美國合作夥伴訂單縮減了60%,這對這家生産貼牌鞋、80%産品靠出口的企業來説,情況太不妙了。吳德國説,在成都,外銷製鞋企業出口下降的現象非常普遍。

  吳德國:30%左右的,基本是開工不足,甚至停産,如果算訂單不足還不止這個比例。

  據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介紹,2010年中國生産130億雙鞋,出口達100億雙,製鞋業是個高度依賴出口的行業,而今年皮鞋出口量下降了七、八個百分點。

  除了訂單不足,製鞋企業更大的難題是,招不到工人。利潤太薄,工作辛苦,製鞋業正在失去吸引力,工人開始流向電子等其他勞動密集性行業。

  吳德國:工人現在還缺,最近兩年的統計大概流失了15%。在四川這個勞動力密集的地方招工也是不好招了。

  工資、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同時,工廠的訂單價格卻始終在低位徘徊。吳德國算了一筆賬,自己工廠生産的一款鞋利潤只有一美元,而這款鞋在歐美卻賣到三四百美元。

  同樣生産貼牌鞋的東莞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指出,貼牌企業長期以來的搶訂單求生存的生産模式,導致企業在産能過剩中惡性競爭。

  張華榮:製造企業我們很習慣,有訂單了就價格便宜一點,規模多一點,老外都習慣了到中國比單價下訂單,中國這種搶訂單求生存的生産模式(難以為繼),其實做企業要有一個數學模式。

  成都依百蘭鞋業的董事長吳德國也認為,不發展自主品牌就等於束手待斃。

  吳德國:在經濟太平的時候,好像是沒有風險;但是經濟稍有波動的時候,首先(受損的)就是貼牌企業;因為貼牌企業沒有自己的終端,你的訂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市場,別人市場不好的時候,你訂單會直接受影響,並且轉彎都很難轉,這次對我們教訓還是蠻深的。

  製鞋業現在都把目光轉向了國內市場,但是走自主品牌的路談何容易,起碼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培養。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錶示,皮革行業“十二五”規劃,培養自主品牌是製鞋業轉型延伸産業鏈的重中之重。

  蘇超英:“十二五”期間,要創設3-5個國際知名品牌,同時重點扶植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品牌上市。(記者丁華艷)

熱詞:

  • 貼牌
  • 萎縮
  • 勞動力
  • 十二五
  • 自主品牌
  • 製鞋業
  • 路口
  • 延伸産業鏈
  • 皮革行業
  • 生産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