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也由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公共和私人部門資産負債表的調整,世界經濟和貿易近來明顯放緩,預計明年增速將低於今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中國經濟“出口驅動”的指責之聲又起,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似呈抬頭之勢。
從數據上觀察,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可以説完全靠內需驅動。國內需求,即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總和大幅上揚,凈出口對2011年上半年GDP增長的貢獻為負數。誠然,國內總需求在2009年的上升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拉動,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要求改善總需求的構成,使居民最終消費、民間投資成為內需的主力。
隨著內需構成的調整,中國對外貿易的構成也發生了若干顯著的變化:商品出口中的加工貿易比重下降,美歐市場在中國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之勢,而亞非拉地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則上升,這就是在今年前三季度發達國家經濟大幅放緩的局面下,中國外貿仍保持雙位數增長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於上述趨勢性的變化,中國經濟對外需的依賴程度趨於下降。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對外貿易盈餘相對GDP在下降,而且因為中國出口的很大份額是加工貿易,這種貿易與國內投資的關聯度不高。中國一般貿易的組成很大部分是設備和機器,出口對象主要是亞洲和其它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對資本品的進口需求也主要在亞洲區域內貿易中得到滿足。這些結構性的變化使得2010~2011年進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明顯小于2007~2008年。
在後危機時代,中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其構成將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區域內貿易、南南貿易將成中國貿易的增長點,勞務貿易在中國全部對外貿易的比重也將上升。如果改變分析方法,中國的出口規模其實並不大。海關計算的商品出口,包括了很大部分加工貿易所包含的進口成份。如果將商品和勞務出口匯總統計,中國並不是世界最大出口國。
從中長期看,中國的對外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反映該國國內經濟結構。中國仍然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勞動力仍從農村,從第一産業,向二、三産業轉移。與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相近的國家相比,中國第三産業的佔比偏低。從某種意義來説,中國第三産業的相對滯後是國際發展比較的一個例外,與中國偏重製造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方式有關。這也意味著中國第三産業,包括生産性服務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只要措施得當,中國第三産業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快發展。國內産業的這種變化遲早帶動貿易結構的變化。從事出口貿易的相關企業將從出口商品到全産業鏈“走出去”,推升勞務貿易和中國出口的附加值。
中國外貿角色的變化與國內發展方式的轉變相輔相成,要求進一步推進市場化與體制改革,包括財稅制度、金融業及其他結構性的改革。一般貿易比重的上升將使中國商品貿易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更敏感。金融業的國際化,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賬戶的有序開放也會增加中國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並對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根本上來説,中國經濟與金融的長治久安依賴於堅實的財政。近來財政部已試點地方發行市政債券,這些以及其他措施將有助於把隱形債務變成顯性債務,逐步理順地方和中央財權和事權的關係,提高中國財政中長期的可持續性。第三産業,包括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開放的條件和規範的市場,需要嚴格的監管和執法,需要良好的軟環境,包括知識産權保護和打破壟斷。
對外貿易為中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渠道,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隨著中國外貿結構的變化,中國將進一步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值得強調的是中國巨大的高速發展的國內市場不僅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對他們有利的貿易條件,也拉動包括美、歐在內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
(作者為中國進出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