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去年4月15日,各種新能源車在世博園中國館南廣場前匯集。高劍平 攝
中石化、國家電網等央企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業內專家認為利益爭奪背後透露出壟斷慾望
■ 核心提示
去年,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11-2010)》草案公佈,業界認為于去年年底正式獲批。而直到如今,這份規劃草案仍在修改報批階段。
這份汽車業界今後發展方向的大法,將影響中國汽車産業調整和佈局。草案制訂過程中,引起多方利益相關方的爭奪。
究竟是先發展混合動力汽車,還是直接發展純電動車?電動汽車究竟以換電池為主,還是以充電為主?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近一年爭論焦點。
做完一個星期的新能源車市調查,11月19日,在朝陽CBD一文化傳媒公司供職的劉琦做出決定,放棄購買新能源車,改買傳統燃油車。
“北京壓根買不到新能源車。”劉琦説,他找到比亞迪、奇瑞、北汽等所有新能源車廠家在京的4S店,得到的答覆如出一轍:沒有現車,只能從廠家調,何時到京不清楚。
他感到很困惑,“單從環保這個角度考慮,北京也最需要新能源車。可現在的情況,似乎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官方優惠政策一個接一個出臺,可市場很冷”。
今年3月,50輛純電動出租車“迷迪”開上延慶街頭,截至目前已“試點”8個月,但同樣沒有轉為民用的計劃。
奧運前,北京就已確定“綠色北京”這一方向,為何私人購買新能源車會“難産”?
在資深汽車分析師賈新光看來,北京的“慢動作”別有深意,“這個行業,吵得太厲害,從政府到企業,分歧太大,形成了很多誤區。在發展方向沒有統一時,北京先從公交、出租試點,是慎重選擇”。
路線之爭
新能源汽車發展是以純電動為主還是先以混合動力為主成為最初爭論焦點
劉琦想購買一輛純電動汽車,他也注意到業界關於新能源汽車的爭論。
為了讓自己“清醒一些”,11月16日,他特意去了一趟延慶,實地考察純電動出租車“迷迪”。他認為,這是最有可能進入北京個人消費市場的車型。
在延慶縣城轉了小半天,先後打了三輛“迷迪”,劉琦的“考察報告”是,“迷迪”外觀漂亮、噪音小、沒有汽油味,最高時速能到100公里,尤其是起步時,動力能跟高檔轎車媲美。
可續航里程不太理想,充一次電要8小時,最多只能跑一百二三十公里,“還有司機説,晚上不能開夜燈,否則電池很快就用光。夏天也不能開空調。”
11月17日,在延慶沃爾瑪附近拉活的李師傅,證實了劉琦的調查。
李師傅是“迷迪”出租車第一批司機,此前一直開燃油出租車。
以前,李師傅每月能掙三四千元,可現在收入是兩千多元。“1000多元就差在續航里程數上。不敢跑遠道,擔心半路‘拋錨’。”李師傅説,只要上路,他就得盯著里程錶。
據了解,北京市正在制訂新能源汽車規劃,已進入徵求意見階段。如果順利,“十二五”期間電動汽車行駛的配套設施有望逐步建立,市民也可以開上屬於自己的純電動私家車。
國家層面的新能源汽車政策也在不斷完善。
去年6月1日,科技部等部委發佈《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但“混合動力車”遭到旁落:混合動力汽車補貼只有3000元,而純電動車則達到5萬到6萬元。
不過,關於補貼問題,近三個月來政策口風上又有明顯轉變。工信部、中汽協等多個機構都表示,對於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方案將重新調整,不再是此前的3000元。
11月11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落實免除車牌拍賣、搖號、限行等限制措施;出臺停車費、電價等扶持政策。
賈新光説,一年來,業界圍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1年至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爭論不休,政策口徑在不斷變化。其中,中國新能源車究竟是以純電動汽車為主,還是先發展混合動力汽車,再逐漸過渡到純電動車,是最開始集中爭論的焦點。
11月24日,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説,2009年以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尚未明確,當時混合動力也算作新能源汽車範疇,因而很多企業都在研發混合動力汽車。
不過,2010年,由工信部&&制訂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11年至2020年)》草案,則進行了不小的轉向,形成了以電動汽車為主、多種新能源汽車並存的産業框架。
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諮詢專家組組長、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秉剛是“混合動力派”。
11月16日,他説,去年6月至10月,幾乎每一次全國性大型活動,“混合動力車該不該出局”都是爭議焦點。
今年7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
溫家寶強調,新能源汽車産業政策支持應儘快落實。
11月24日,張志勇説,此後三個月關於《規劃》出臺進展的各種消息頻頻出現,相關部門也在加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