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寧夏“大農建”戰略強農惠民紀事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6: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讓塞上大地遍澆幸福水——寧夏“大農建”戰略強農惠民紀事

  新華網銀川11月28日電(記者馬俊 鄒欣媛)在寧夏,旱急了,麻雀都會追著農民的拉水車與人爭水,在澆不上水的地方,收穫的莊稼還沒有種下的種子多也不稀奇。對農民來説,能夠讓自家的田在旱季好好喝上幾口水,該是多大的幸福!

  經過持續8年每年幾十萬人的“水利大會戰”,荒灘、邊緣死角變成了灌排暢通的農田,一條條“龍須溝”變成了鄉村“景觀水道”,一個田林成網、機械耕作、小滴灌溉、梯田果林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自治區水利廳廳長吳洪相説,針對寧夏過去北部引黃灌區農業灌排不暢、中南部乾旱帶農業缺水低産、南部山區農業生態脆弱的實際,寧夏以“北部灌排改造、中部高效節水、南部生態節水”分區佈局為思路,從2004年起,連續8年採取“以獎代補”、群眾參與、開展競賽、資金整合等機制,在全區掀起了強大的水利建設熱潮。

  據自治區水利廳統計,自2004年以來,寧夏新增灌溉面積76.9萬畝,新增旱作基本農田28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39萬畝,改造中低産田378萬畝;農田水利建設使寧夏的糧食産量連續7年增産。

  依靠科學技術解難題

  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畢廷和説,為解決重點乾旱地區農業生産缺水的難題,寧夏農田水利建設大量引進節水技術,農業生産已由過去的以人為主逐步向人機結合、以機為主轉變,傳統的農田水利建設開始與高科技節水技術融為一體。

  據自治區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高宏介紹,寧夏中部乾旱帶高效節水補灌工程已完成高效節水補灌面積的近60%,有7個項目已建成併發揮效益,項目區經濟作物畝均增産18%,畝均耗水量比傳統灌溉方式減少80%。

  寧夏農田水利建設的轉型為農業大轉型創造了條件。目前,在寧夏中南部山區已實施高效節水農業的地區,每畝農田平均節水近三分之二,農民投工投勞減少約90%,許多農民從此有了更多時間去周邊地區打零工。

熱詞:

  • 寧夏
  • 農田水利建設
  • 水利廳
  • 農民
  • 龍須溝
  • 增産
  • 節水技術
  • 農業生産
  • 2004年
  • 分區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