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昨日(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在其官網指出,今年1~10月份,我國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仍呈上漲態勢。
據發改委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大宗農産品多數種類漲幅超過或接近三成。在能源類産品中,成品油及原油進口均價均在三成以上。
同時,在海關總署公佈的我國外貿總額的統計數據中,今年1~10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29753.8億美元,同比增長24.3%,累計外貿順差1240.3億美元,減少15.4%。
有經濟學家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發達國家遭遇經濟危機後,我國出口量減少;而隨著我國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進口量卻在擴大,國外通脹造成的漲價,通過外貿對我國産生一定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多種商品進口漲幅超過三成
在國家發改委發佈的《當前外貿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和動向(2011年10月)》報告中顯示,我國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價格仍呈上漲態勢。
在今年1~10月份的農産品進口中,多數種類商品進口均價漲幅超過三成。其中,穀物及穀物粉進口均價377.7美元/噸,上漲47.9%;大豆進口均價573.9美元/噸,上漲29.8%;棉花進口均價2972美元/噸,上漲61.7%;食用植物油進口均價1175美元/噸,上漲38.4%;食糖進口均價689.2美元/噸,上漲35.4%。
而在資源類産品中,價格漲幅也大都超過三成。其中,鐵礦砂進口均價166.7美元/噸,上漲33.5%;原油進口均價770.9美元/噸,上漲38%;成品油進口均價798.5美元/噸,上漲34.5%;鋼坯及粗鍛件進口均價1145美元/噸,上漲26.7%。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徐逢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發達國家遭遇經濟危機後,我國出口量減少,同時隨國內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進口量擴大,造成了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的下降。”
輸入型通脹或持續3~5年
“就目前情況而言,發達國家經濟情況在3~5年之內恐難復蘇,短期內這種輸入性通脹將會持續存在。”徐逢賢表示。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前所長汪同三分析認為,“理解輸入性通貨膨脹因素首先應該看到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出現的上漲趨勢,這是中國沒有辦法決定卻又必須要面對的。”
對於輸入性通脹的根源,汪同三表示,這主要是美國量化寬鬆政策所造成的。以美國經濟衰退之後兩年的恢復程度來看,此次危機的影響可以説是二戰後最大的一次,所以美國必須對經濟進行刺激。
不過,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當前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並不會對國內通脹構成太大的壓力。
“在緊縮政策下,經濟放緩,投資需求冷卻下來,會讓價格傳導的作用有限。”孫立堅表示,如果放在2009年4萬億刺激的經濟環境下,國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對國內會是一個較大的壓力,但在當前的環境下,輸入型通脹的壓力會小很多,對PPI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不過,現在沒影響不代表以後沒影響。”孫立堅表示,一旦政策轉向開始刺激經濟,將來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就會增大,國際遊資也會利用投資發力的時候炒作價格。
汪同三表示,當前國家十分重視通貨膨脹問題,這個問題將在“十二五”期間持續存在,是因為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已開始發生變化,正從需求拉動型通脹向成本推動型通脹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