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如果不是政策限制,全球啤酒業排名第一的百威英博,有望成為中國啤酒行業的老大,並挾資本優勢成為國內啤酒的終極整合者。
啤酒營銷專家方剛告訴記者,“百威英博是資本驅動型企業,而不是品牌驅動型,不僅在國內並購速度快,在國外也是如此。”
另據英博前高管透露,“收購AB公司後的英博並不滿足於僅作為一個全球啤酒企業,其更遠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球食品企業,未來會並購更大的食品企業”。
中國,正是英博的試驗田和成功地。
攻城略地的整合者
上世紀90年代末,外資啤酒發起第一輪攻勢強行突入中國市場,但外資品牌並沒有立即被中國市場接受,嘉士伯、喜力等國外啤酒商紛紛敗走。
隨著中國加入WTO組織,中國啤酒業全面對外資放開,外資啤酒巨頭掀起新一輪資本攻勢。也就是從這時起,百威英博的前身——英博公司和AB公司開始了對國內啤酒企業的並購潮,當時還未合併的雙方為謀求成為中國啤酒市場最大的整合者而明爭暗鬥。
2006年,英博以58.86億元的價格,收購雪津啤酒100%股權,創下當時外資在中國最大的啤酒並購。
而在收購雪津之前,英博也在增資區域龍頭珠江啤酒。2002年11月,英博斥資1950萬美元,收購珠江啤酒24%的股權。2006年1月,英博宣佈向珠江啤酒增資1.25億元人民幣,使其持有比例提升至25.31%。
經過連續並購,英博在中國擁有了雙鹿、kk、紅石梁、白沙、金陵、金龍泉、雪津等多個地方品牌,佔據著浙江第一、廣東第一、湖北第一、湖南第一、福建第一和江蘇第二的市場位置。
相比之下,AB在中國的並購模式則是少而精,對象主要為哈爾濱啤酒和青島啤酒。
1993年,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AB公司通過巧妙安排,入股青啤4500萬股,佔當時青啤總股本的5%,後因青啤又在A股上市,股權被稀釋到4.5%。
2002年,通過債轉股,AB在青島啤酒的股權比例從2002年時的4.5%逐漸增加到9.9%,再到20%,並最終達到27%。此後,AB一度希望控股青啤,但是後因阻力重重作罷。
控股青啤不成,AB又將並購矛頭指向了SAB為大股東的哈爾濱啤酒。2004年6月2日,AB出資51億港元,全盤接收哈啤股份,創下當時啤酒行業並購記錄。
AB公司也曾準備斥鉅資收購區域龍頭金星啤酒,最終因金星啤酒的體制而擱淺。
不過,在這輪資本並購潮中,AB公司沒有笑到最後,最終成為了英博的並購對象。2008年7月,AB被英博以520億美收購,二者在中國的競爭也演變為AB的臣服。
百威英博的老大夢
在AB與英博合併前,2007年,英博中國旗下品牌總産量為334萬千升,AB旗下的青島啤酒和哈爾濱啤酒産量分別為505萬千升和149萬千升。隨著二者的合併,新公司百威英博控制和參股的啤酒産銷量超過1000萬千升,實際控制的也將近500萬千升。驟然形成的巨無霸讓國內啤酒行業巨頭惴惴不安。
不過,新公司百威英博成立後,在中國市場的並購速度一度停滯下來。之前,業界認為其有可能一鼓作氣再將國內其他啤酒巨頭收羅麾下。
對於並購速度變慢,啤酒營銷專家方剛表示,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英博收購AB需要大量的融資,這麼大的收購需要進行消化,當時英博沒有更多的資金來進行收購;第二個最重要的是政策限制。
針對英博收購AB案,中國商務部審查後給予放行,但是也附加了條件:不得增加AB公司在青島啤酒現有27%的持股比例;不得增加英博公司在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現有28.56%的持股比例;不得尋求持有華潤雪花和北京燕京啤酒的股份。
由於頗受牽制,百威英博最終放棄了持有的青啤股權。
“手頭緊張加上政策限制,等英博整合完AB後,國內能夠供收購的對象少了”,方剛表示,百威英博結合國內現有情況,以新建産能為主。
隨著各大巨頭勢力範圍劃分完成,百威英博的投資新建産能也都是突入主要競爭對手的勢力範圍。2010年底和2011年初,百威英博宣佈投資27億元和25億元,在河南新鄉和遼寧營口各新建100萬千升項目,從而突入金星啤酒大本營和華潤雪花的傳統勢力範圍。
方剛表示,百威英博通過新建廠佈局,來顛覆各巨頭佈局的優勢市場,從而消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力。
目前,四大巨頭的市場份額已經很清晰。2010年,華潤雪花啤酒佔國內市場份額約20%,青島啤酒約佔14%,燕京啤酒則為12%,而百威英博也以突破500萬千升的銷量佔據約11%的份額。
最新的傳聞是,百威英博正在尋求收購全球第二大啤酒巨頭SAB公司,SAB公司恰好是華潤雪花的第二大股東。
“如果百威英博收購成真,華潤雪花不得不面臨股權保衛戰,保衛不成,就有可能被百威英博控股。”方剛表示,要不是有政策限制,“國內任何啤酒企業都有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