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企下半年業績為何難看?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4: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聞晚報記者 勞佳迪 報道 製圖 任萍

  提及利潤“冰點”,總會令人聯想起求錢若渴、四面楚歌的中小企業。但如今,背靠大樹、旱澇保收的央企同樣陷入了利潤困境。

  由財政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央企利潤總額環比大降了20.7%。記者對比發現,10月單個月內,體量驚人的央企利潤總額卻還不足1000億元,只有993億元;而一樣處於下滑軌道的9月,至少也實現了2000億元以上的利潤。

  如果説,囊中羞澀的中小企業市場“抗震性”薄弱還情有可原,央企緣何在身兼融資“巨無霸”的同時,提交出如此乏善可陳的成績單?圈錢衝動與盈利能力之間的裂縫,將本就非議纏身的央企再度推上“審判席”。

  利潤神話褪色

  “財政部的月報數據是第三方立場,市場看起來更中立可靠。”昨日,國資系統內一位資深人士對記者評價:“以前國資委也發佈過數據,説央企利潤大幅下滑,當時學界很多人不相信,因為央企利潤的另一頭牽動著分紅,國資委作為‘大管事’,難以避嫌,被質疑可能是為央企少繳利潤‘吹風’。 ”

  這份來自財政部的月度“成績單”則顯示,儘管地方國有企業利潤環比有5.5%的增長,國企整體利潤還是受央企拖累,下滑了12.4%。而這已是國企連續第4個月利潤環比下降,且降幅正在持續加大。

  記者注意到,實際上,追溯到今年6月開始,國企的盈利就已經呈現逐月持續下降的態勢。 6月時,國企盈利還有2167億元,7月出現小幅縮減,為2120億元,8月失守2000億元大關,只盈利了1919億元,當時的降幅為10.5%。9月利潤進一步下探,到了10月,國企單月的利潤只實現了1595億元。

  “重災區”正是集中于央企。記者發現,與利潤收窄對應,國企應交稅費10月環比也下降了1.8%。其中,央企累計應交稅費環比降幅依舊 “領跌”、達到4.8%。在營業總收入方面,10月央企則環比出現6%的下滑,央企管理企業也有6.7%的下降,都是拖國企整體利潤後腿的始作俑者。

  在財政部這張月報上,名為“盈利能力”的一欄,則記錄著包括央企在內國有企業的成本焦慮。數據顯示,1-10月,國企成本費用總額高達284682.2億元,同比增長了24.4%。國企銷售凈利率與與凈資産收益率分別同比下降0.4和0.1個百分點。直觀反映每付出一元成本費用可獲得多少利潤的指標“成本費用利潤率”亦比去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

  壟斷的悖論

  事實上,業內人士認為,壟斷雖然成就了鉅額利潤來源,但也正是因為央企的壟斷,沒有形成市場化的價格調節機制,所以無法靈活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問題,市場抗風險能力仍然很差。同樣在壟斷“保護傘”的蔭庇下,央企的肆意擴張也導致了鋼鐵等行業的産能過剩、利潤下降。

  更令央企失去公信力的則是接連爆出的違規醜聞,這同樣關乎于央企的“內修”。以利潤下滑較嚴重的石油行業為例,繼2009年中石化爆出“天價燈”事件、中石油深陷“購房門”之後,今年中石化再爆“茅臺門”。這不得不讓公眾疑心:不差錢的央企唯獨無力提高市場“抗震”能力?

  2011年5月,審計署還通報了對17家央企的審計結果,部分企業出現領導職務消費不清、違規發薪酬、少繳稅收等問題。其中,三峽集團為職工購買經濟適用房墊款2.254億元。南方電網公司及所屬單位則違規動用工資結余等資金為職工購買商業保險l9.40億元。

  難堵悠悠之口的是,即使就選擇坐以待斃,利潤大幅下滑的最終埋單者也並非央企自己。根據《2005年中國財政年鑒》,從1998年到2004年,國家財政支出主要用於國有企業的增撥企業流動資金、挖潛改造資金和三項費用、填補企業虧損補貼合計就達1萬億元人民幣。

  而為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注資、剝離不良貸款的成本為3萬億元,兩者合計達到4萬億元,所付成本相當於GDP的1/6左右。財政兜底,在作為經濟下行期“保護傘”的同時,難道不同樣應該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歸咎於外部因素?

  “央企目前面臨的國際形勢十分嚴峻,石油價格、匯率以及大宗商品的波動,都對央企經營造成影響,預計央企利潤增幅縮窄態勢還將持續。”財政部數據一經公佈,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便如是回應。

  這一觀點顯然是將央企的利潤波動單純歸咎於外部因素。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也將此作為中國整體經濟增速趨緩的一個縮影。他強調,通貨膨脹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歐債危機影響部分企業的出口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國企10月利潤環比大幅下滑的局面,實屬正常。

  但上述兩種官方意味濃厚的解讀,卻也被業內人士視作存在難以盡釋的邏輯盲點:既然央企利潤本身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壟斷、特惠政策、競爭不充分等“保護規則”,那簡單將利潤下滑歸結于國際金融危機、政策性虧損、自然災害等客觀原因也就不符合“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公平原則。

  天則經濟研究所日前發佈報告稱,若從賬面財務數據中還原企業的真實成本,並對政府補貼和因行政壟斷所致的超額利潤予以扣除,按此測算企業真實績效,過去10年中國國有企業並沒有盈利,平均的真實凈資産收益率為-6.2%。換言之,國企實現的財務利潤實際上就是行政壟斷、財政補貼、融資成本和土地及資源租金優惠換來的。

  記者還注意到,10月利潤環比降幅最大的幾大行業包括鋼鐵、石化、煙草、有色、石油等,多是涉及“自然壟斷”的資源型企業。而在國際油價上漲、國內PPI上行等因素衝擊下,這些曾經依靠壟斷地位日進鬥金的央企毫無招架之力確不能以“實屬正常”一筆帶過。

  “當下要追本溯源地提高這些企業的利潤水平,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提高資源品價格。但很顯然,提升國企盈利不應該是以抬高通脹水平、犧牲整個製造業利益為代價。照此邏輯,在抗通脹背景不動搖的情況下,央企的選擇難道就只剩下坐以待斃? ”一位不願具名的獨立財經觀察人士對記者反問。

  利潤降≠不分紅

  不過,儘管央企利潤已出現大幅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仍蔚為可觀。財政部數據顯示,前10個月,央企累計實現的利潤總額為12655億元,雖然環比下降,同比仍有12.1%的漲幅。如果範圍擴大到國企,累計利潤總額更高達18703億元,同比增長16%。

  無論環比結果如何,18703億元都不是一筆小數目。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非金融類國企總資産已經接近50萬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的收入增幅已達到了24.2%。

  但坊間熱議的央企分紅,卻一直模棱兩可。據記者了解,2010年國有企業利潤近2萬億元,只上繳440億元紅利,不足5%的比例令人咋舌。今年初,國務院將資源類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由原來的10%提高到15%,一般競爭類中央企業收取比例由原來的5%提高到10%。

  這一比例仍明顯低於國際慣例。國際上,上市公司股東分紅比例一般為稅後可分配利潤30%到40%之間,國有資本向國家上繳盈利則普遍高於這個水平,英國盈利較好的企業上繳盈利相當於其稅後利潤的 70%至80%。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項目研究員于乎撰文還指出,目前央企分紅存在“取之於央企,用之於央企”的荒誕邏輯。根據統計,2006到2009年度央企國有資本收益為1686億元。其中,支持央企自主創新和培育發展新興産業支出221億元,約佔13%;支持央企重組支出908億元,約佔54%;支持央企災後重建支出305億元,約佔18%;支持央企應對金融危機支出249.7億元,約佔14.9%;幫助央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支出2.3億元,約佔0.1%。

  “國資委作為代理人,收繳分紅之後是否有權直接動用尚待推敲,何況紅利如何分配的決策過程目前仍舊無從得知。 ”于乎如是寫道。

     (作者:勞佳迪 任萍  來源新聞晚報)

熱詞:

  • 南方電網公司
  • 業績
  • 成績單
  • 盈利能力
  • 冰點
  • 內修
  • 重災區
  • 抗震
  • 自然壟斷
  • 抗震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