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家:莫讓東亞峰會變成制衡中國手段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0: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東亞峰會于上週六結束,但餘音繞梁,無疑,美國、俄羅斯兩個大國的加入給這個充滿活力地區的合作前景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這次峰會時值全球經濟下滑、全球治理結構面臨轉型之際,而美國也做出了重心東移亞太的調整,引發廣泛關注。

  針對這次峰會帶給中國的機遇和挑戰,《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專訪了一些專家學者。

  如何看待美俄入局?

  第一財經日報:美國和俄羅斯首次參加東亞峰會,我們該怎麼看待美、俄的加入,美俄又是如何看待對方的加入的呢?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美國2009年表示回到亞洲,2010年程序上與東盟簽訂了協議,2011年實現最終的加入。這一切是由美國的態度決定的。客觀上東盟一直想拉美國回來。對於俄羅斯的加入,東盟樂觀其成,他們希望東亞峰會的平臺越大越好。俄羅斯的戰略重心仍在歐洲,沒有主導東亞的意思,在 “10+8”框架下,不存在美俄矛盾。

  李向陽(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所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東亞峰會第一次有兩個區外大國參與,更多的帶有一種試探性。對於美國來説,這是重返亞洲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寄希望於通過東亞峰會在政治上找到新的盟友,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東盟國家對美國的態度也是試探性的,本來在會前美國希望南海問題能成為會議的焦點,尤其是希望能對南海問題達成一個多邊聲明,但由於東盟國家內部沒有配合美國的這種作為,實際上美國只是部分達到了它的目的。俄羅斯進入東亞峰會,是希望跟亞洲國家在經濟上更多加強聯絡,它的目標更多的是在經濟方面。

  許利平(中國社科院亞太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國亞太學會理事):總體而言,東盟的外交總戰略還是地區內的大國勢力平衡。目前東盟歡迎美國勢力重返東南亞,是針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過大的現狀和趨勢,因為中國在東盟的示範效應和積極動向已經引起了周邊國家的焦慮。同理,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東南亞的深入,也是東盟歡迎中國進入該地區的基本動因。針對東盟的“兩面下注”策略,中國不能再墨守單一思維,經貿往來並不是全部,及時跟進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往,促進民族間的理解和溝通,是目前迫切的任務。

  關於東亞峰會平臺

  日報:目前東亞地區的合作框架非常多,東亞地區的整合今後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向?東盟的“小馬拉大車”能否實現?

  金燦榮:現在東盟處於一種戰略迷失的狀態,內部存在矛盾。在亞洲金融危機前,東盟作為一個地區組織實力很強,尤其內部的三駕馬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合作得非常好。現在東盟內部的領導力出現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擴大,內部協調非常困難。

  實際上,目前對東盟最有興趣的只有新加坡。印尼加入G20後,對東盟有些不屑一顧,但作為東盟老大又不希望東盟拆散,態度曖昧。馬來西亞已經完全沒有以前的熱情了。越南更感興趣的是與美國、印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只把東盟當作工具。

  東盟對中國的擔憂非常嚴重,這也是東亞峰會不斷擴大的原因。

  許利平:東亞合作機制不僅紛繁複雜,而且多有重疊,包括“10+1”、“10+3”、“10+8”以及東盟分別與美國、印度、俄羅斯的領導人峰會等。儘管如此,東亞合作機制的目的性和原則是明確的:所有合作機制的目的都是整合東亞合作和區域一體化。東亞合作要以“10+3”為示範和重點,以東盟為領導者,堅持“發展、互利、共贏”的東亞合作模式和原則。

  本次東亞峰會美俄的加入為東盟領導權打上了一個問號。東盟若想把握住領導權,需更積極地加入全球事務決策過程中來,逐漸轉變地區性的思考方式,培育全球思維模式。從東盟內部來説,要加快地區一體化進程,爭取在2015年建成經濟、安全和社會文化共同體,這樣才能在國際上發出一致的聲音。

  怎麼看安全議題?

  日報:為配合東亞峰會,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行動明顯升溫。今後在安全問題上,東亞會出現哪些趨勢?

  金燦榮:在軍事上,美國在重新加強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關係,同時跟越南、印度、菲律賓搞一些軍事演習。即,加強老朋友關係,試圖建立新朋友關係。在澳大利亞駐軍是其中一環,試圖把傳統的美澳軍事關係做實。不過當前看,其象徵意義還是大於實際意義。

  李向陽:在安全領域,澳大利亞跟東盟的一部分國家都懷著一種心態,就是一方面經濟上加強跟中國的聯絡,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給它們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又寄希望於美國這麼一個外來者,寄希望於區外的大國進來制衡中國的崛起,降低它們對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擔憂。所以我們看到,美國和菲律賓、美國和澳大利亞這種軍事同盟關係越來越緊密。雖然在澳大利亞駐軍數量看起來很少,更多是象徵意義,但也表示美澳之間非經濟的、軍事領域內的合作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加深。

  許利平:東亞峰會期間,美國在軍事上的主要動作是計劃向澳大利亞增兵2500名海軍陸戰隊員。由於部署位置距離中國僅4000公里左右,直接影響到馬六甲海峽貨運和安全通道,對中國的安全和貿易都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另外,美國和新加坡即將簽訂的在樟宜海軍基地駐紮美國新型沿海作戰艦的協議,將更加刺激中國政府的神經。有説法認為,美國的新東亞安全架構是在挑起“21世紀新冷戰”。但是美國當前的經濟、政治實力和冷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同樣,其在東亞的角色也有積極的轉變。美國應該思考冷戰中對待前蘇聯戰略上的教訓,挑起軍事上的競賽無疑會是一個引致雙輸的決定。

  美國的TPP戰略

  日報:怎麼看待美國利用TPP推動地區整合的做法?

  李向陽: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在APEC會議上正式啟動,達成一種框架性的協議。這對東亞合作來説,我個人認為總體上是負面的,因為美國倡導TPP的動機,從經濟上是要參與到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區,分享這一地區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益,政治上是存有遏制中國的動機。一旦未來這變成一種現實,尤其是這次日本宣佈參與談判,那麼原來東亞合作中的“10+1”、“10+3”,包括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都可能會因此而受到阻礙。很顯然這跟“10+1”、“10+3”的目標是不一致的。

  中國加入TPP的可能性很小,因為TPP的條款進入門檻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所無法適應的。至於放寬到未來幾十年,那是另外一回事。在可預見的將來,在環境條款、勞工條款等上中國都還無法適應,因此不大可能加入。

  應該避免東亞峰會變味

  日報:如何評價此次東亞峰會的成果,以及地區未來合作關係的走向?

  李向陽:我覺得這次峰會沒有明顯的贏家和輸家。本來是應該通過東亞峰會實現區域內的共贏目標的,但東盟中的少數國家如菲律賓,希望引入區外大國為它們達到跟中國爭奪南海的目標,但我覺得它們沒有達到所預期的目標。

  既然東亞峰會的規模在不斷擴大,那麼應該利用更多的成員來促進東亞國家在政治安全上的和平,把峰會建立成為這一地區各國平等磋商、促進和平的平臺。這在經濟上有助於給這個全球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提供制度保障。

  東亞峰會的成員跟APEC的成員還有所差異,比如説印度是東亞峰會的成員,但不是APEC的成員。東亞峰會可以説把亞太地區最有活力的大國都納入進來了,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這樣可能對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協調經濟的政策,促進更多的合作。在此我們要注意的是,應該避免東亞峰會變味,變成某些國家通過這樣一個論壇來制衡中國的一種手段和平臺。

  許利平:這次東亞峰會再次確認了加快東亞區域合作的共識。在東亞峰會前後,中國和日本都在經濟方面有較大動作。日本在東盟峰會上,承諾向東南亞基礎設施項目提供250億美元援助;中國在東亞峰會上承諾在之前的150億美元貸款基礎上,再向東盟提供100億美元貸款。這些都顯示出,以中日韓為經濟發動機的東亞經濟整合不僅明確了共識,而且將逐步邁入實質性的步驟。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對中國的策略一直是經濟和政治輪流遏制。奧巴馬上臺後,從這兩方面對中國的遏制都在強化。在經濟上繼續對人民幣匯率施壓,到一定程度將使中國政府面對過強的壓力從而不會産生更加顯著的效果,因而在經濟上的遏制可能會轉向其他敏感議題。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政策並無新意:經濟上的手段可以參照對日本的政策,安全上的動作可以參考對前蘇聯的行動。

  (實習生薛松對本文亦有貢獻)

熱詞:

  • 東亞峰會
  • 東亞合作
  • 東亞區域合作
  • 東亞經濟
  • 東亞國家
  • 中國的崛起
  • 東亞地區
  • 10+3
  • 10+1
  • 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