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李書福之危:光靠嘴上論戰 可能越描越黑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9日 12: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證券市場週刊》的封面報道———《李書福危局:海外高利貸勒緊吉利脖子》引發吉利股價連連下跌,廣引關注的核心信息在於報道稱“吉利集團已重新開始秘密接洽海內外私募機構,籌資的重要原因就是還高盛的高息債券”。可隨後高盛卻進行了否認,而吉利也兩次發表律師聲明稱,“該報道大量捏造、虛構事實,惡意中傷、詆毀吉利集團及其董事長李書福的形象和聲譽,並已經授權律師對《證劵市場週刊》的侵權行為採取法律行動。”云云。

  任何一個企業的負面報道都令人頭痛,因為輿論的口水足可以淹死一家企業,這在中國的企業界並不鮮見,當年的三株就是這麼倒在媒體的“口誅筆伐”中的。所以,吉利急於撇清自己的心情,應給予理解。但問題是,自證清白不是靠簡單的“聲明”,而是需要例證。吉利應對媒體的報道只用只言片語就匆忙“定性”,將之歸結為“虛構捏造”,這一“定性”顯然缺乏有説服力的“證據”支撐。

  媒體責任是什麼?就是發現問題,報道問題,監督問題。如果媒體缺少質疑的精神,缺少揭露真相的勇氣,這就算不上是神馬真正的媒體。撇開《證券市場週刊》説的“高息債券”不談,單從報道披露的財務數據令人咂舌。比如説,“從2008年到2010年,吉利集團的負債總額就從47.8億元攀升到了710.7億元,資産負債率高達73.4%。”負債超過70%!這遠遠高於國內同行業的汽車公司。筆者沒有“火眼金睛”,無從判斷該數據的真實性。但依照常規推測,財務狀況不樂觀的企業,必然需要開闢路徑尋找資金幫助。

  既然,媒體報道拿出了“數據”説話,那吉利集團的“數據”、“事實”又在哪呢?我們都期待著。

  雖然高盛對報道涉及內容矢口否認,但整個事態起因仍疑雲重重。高盛這些年在中國市場的信譽並不好,包括大多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案例中,但凡有高盛“撮合”的魅影,中國企業幾乎都是折戟而歸。高盛是不是故意挖坑不好説,但高盛的“好意”中一定夾雜著不一般的“逐利性”,這基本可以肯定的。所以,如果真是找高盛“折騰”了高利貸,那麼擺在吉利面前的是不是一個“大坑”就真難説了。

  回到議題本身。如果吉利真沒有面臨給“海外高利貸”還錢的危機,就應該把海外的“欠條”做個詳細的公佈。光靠嘴上論戰,還不清事實真相,反而可能越描越黑。

  (以上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文/昆明張三

熱詞:

  • 高盛
  • 李書福
  • 數據
  • 證券市場週刊
  • 事實
  • 聲明
  • 火眼金睛
  • 吉利集團
  • 大坑
  • 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