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産能過剩一倍 維C價格暴跌8成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7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羊城晚報訊 記者陸志霖報道:僅僅用了兩年時間,維C價格從巔峰期的140元/公斤降到目前連30元/公斤都不到的最低價。“走出了三年的高利潤期,現在維生素C的出口價低得更厲害了,最低的一公斤低於3美元,而且未來價格還未見底。” 昨日,北京東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惠芳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在上周舉行的第65屆中國國際醫藥原料藥大會上,有專家坦言:“中國原料藥類出口商品價值取向須改變,要從價格競爭調整到差異化競爭戰略。”

  生産企業巨虧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佈的《2011年上半年醫藥進出口形勢分析及下半年展望》顯示,今年上半年,維C出口6萬噸,同比增長7.08%,但出口價格卻下降5.51%。據醫保商會分析,部分出口企業為爭奪出口市場份額,壓價出口現象明顯,同期出口價格大幅低於平均出口價格,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劇。 

  據悉,目前國內主要生産維生素C的企業分別是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江山制藥和山東魯維制藥。而維生素價格的暴跌也已經直接導致這些生産企業利潤急速下滑。 

  國內維生素C的生産大戶東北制藥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407.63萬元,同比下降97.62%。而這個虧損幅度在第三季進一步擴大。東北制藥公佈2011年三季報,凈利潤金額巨虧1.34億元,同比下降2721%,其主要原因是:公司主導産品維C市場競爭激烈、供需關係不平衡導致價格大幅度下滑、銷量下降所致。

  這一局面,使得包括東北制藥、浙江醫藥等被迫停産。事實上,去年也曾傳出稱過維C企業結盟停産的消息,但被部分企業極力否認。

  吳惠芳説:“在維C價格過低,而成本又高的時候,企業又不能盲目降價,也只能停産,避免庫存積壓,價格跌得更厲害。” 

  産能過剩嚴重 

  在今年價格出現暴跌之前,從2008年開始,維生素C行業高景氣期長達3年。其中,維C出口最高價達每公斤140元左右。“後來企業盲目擴産上馬維C項目,直接導致定價權的喪失。”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世紀80年代,維生素的生産主要由國際制藥巨頭所壟斷,但至上世紀90年代,其壟斷地位逐漸被國內企業所代替。 

  “當時,東北制藥、華北制藥、江山制藥、石藥集團這‘四大家族’佔據了國際維生素C市場80%的市場份額。由於掌握了話語權,因此當時維生素C的價格達到最景氣時期的每公斤140元。”

  郭凡禮表示:“正由於2009年價格高企,因此大量中小企業紛紛上馬維C項目,導致國內維C價格同盟瓦解,直接造成了我國維C行業的産能過剩局面。” 

  據他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維C生産企業産能之和外加正在建設的維C産能,已經接近18萬噸,到2012年,這個數字將超過20萬噸,而目前全球維生素C的消費量也僅在10萬噸左右。 

  産能過剩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國內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為遏制維C市場低價競爭惡性循環,國家相關部門來陸續出臺政策來規範維C製造業,包括提高準入門檻、限制産能等,但並不見成效。 

  “不管是計劃生産還是準入條件,都仍停留在一紙空文,由於國內對維C行業的監管缺失,以至於計劃執行與否,並沒有任何懲罰措施。”吳惠芳説。(陸志霖)

熱詞:

  • 維C
  • 産能過剩
  • 暴跌
  • 差異化競爭戰略
  • 價格跌
  • 維生素C
  • 東北制藥
  • 價格同盟
  • 出口價格
  • 價格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