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三評發改委調查電信壟斷 媒體對陣背後利益博弈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4日 1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發改委調查中國電信(微博)和中國聯通(微博)涉嫌壟斷之事,隨著央視的“意外”曝光,以及人民郵電報的激烈反詰,迅速演化為公共事件(12日《羊城晚報》)。在我國的現實語境下,兩大央媒之間如此短兵相接,急赤白臉,極為罕見。

  圍繞這起公共事件,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此事屬“內部紛爭”,不該曝光于公共平臺。二則認為這是與普通消費者無關的“神仙打架”,央視和郵電報皆為相關利益方的代言人。

  無論如何,都應“感謝”兩家媒體的報道,正因為此,世人才得以窺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壟斷的些許真相,才更加關注壟斷與反壟斷,從而深層次思索如何遏制壟斷行為。如果不是媒體“突然”揭曝,這起反壟斷調查也許一直沉潛于桌下,最終內部消化,或不了了之。

  而所謂的“神仙打架”並非虛言———央視和郵電報的“齟齬”,確實關係到“三網融合”的主導權之爭。眾所週知,儘管國家一直積極推動廣電網、電信網與互聯網的融合,但相關部門陽奉陰違,各自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場上只進不退。用業內人士的話,廣電拿著內容播控權,電信拿著互聯網寬帶出口和IDC(互聯網數據中心)資源,各自握緊手中的王牌,既想分享對方的好處,又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基於此,坊間不少人認為,這次央視披露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霸佔”寬帶接入,是為廣電係寬帶攻城略地作輿論追逼。

  毋庸諱言,這是一個利益主體不斷顯現的時代。每個群體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訴求,利益博弈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因此,電信與廣電系統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以及為了捍衛各自利益,進行或明或暗的博弈,這都無法回避,並且,以後類似的利益之爭肯定會越來越多。

  但是更應看到,部門利益之爭不能損害公共利益。相關利益主體不能看到有利的職責,就像橄欖球比賽一樣,你爭我奪;對待利益不大的職責,則像擊鼓傳花一樣唯恐落在自己身上。具體到這件事,我國寬帶上網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英、日等30幾個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費用卻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4倍。服務如此粗劣,收費如此畸高,凸顯了壟斷之弊,早就該破除。利益再博弈,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公共利益。

  作為一場影響深遠的寬帶革命,“三網融合”的意義毋庸贅言,發達國家早已推行,我們仍在扯皮,豈不悲哀?據報道,美國1996年電信法的頒布,徹底解決了“三網融合”問題,增強了基礎電信領域內的競爭性。其特點是,取消對各種電信業務市場的限制,允許長話、市話、廣播、有線電視、影視服務等業務互相滲透,也允許各類電信運營者互相參股。美國的“三網融合”之所以能夠推行順利,在於美國對壟斷持零容忍態度,為市場自由競爭創造嚴明的法律環境。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壟斷一事,何去何從,值得繼續關注,但無論怎麼演變,對因壟斷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都應該零容忍。但願這起事件,能夠激發相關部門的反壟斷提速,更期待國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約束利益集團只顧私利罔顧公共利益的衝動。

熱詞:

  • 三網融合
  • 發改委
  • 電信壟斷
  • 電信運營
  • 電信業務
  • 利益博弈
  • 對陣
  • 聯通
  • 中國電信
  • 利益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