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納稅人的“稅感焦慮”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0日 1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人民日報》日前撰文指出,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呈快速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房産稅試點、資源稅改革相繼啟動,稅制改革穩步推進。每一項稅收新政的出臺都會引起社會熱議,甚至引發“稅感焦慮”。

  今年2月,《瞭望》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進入“稅感”時代,人們對稅收越來越敏感,反應也較強烈。《瞭望》文章提出的命題——“稅感反應”,得到社會認同,並産生強烈反響。現在,《人民日報》又提出“稅感焦慮”,進一步説明國人對稅收不僅是敏感,還包含反思、表達、質疑、監督等權利意識。

  人們的“稅收焦慮”,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稅收負擔焦慮。針對中國的稅負是否重的問題,近期有不少爭議,這足以説明,國人對稅負增加表現出的焦慮感。月均30%左右的稅收增幅、10萬億規模的年財政收入等數據,客觀上加劇了人們這一心理。

  二是稅收權利焦慮。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但是在稅收領域,多強調納稅人自覺繳納“皇糧”的義務,而忽視對納稅人權利的保護。根據“立法法”規定,涉及公民基本財産權的稅收立法,應由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但是,目前19種開徵稅種中,只有三個稅種為全國人大立法,其餘都是以國務院條例形式開徵,特別是佔據稅收收入70%左右的三大流轉稅也是如此。人們感到自己的權利沒有被尊重,知情權、監督權和同意權都未完全實現。

  三是稅收公平焦慮。稅收是國家對公民財産權的無償徵用,如果沒有公平機制,人們就會對徵稅産生對抗,引起社會矛盾。但是,目前的稅收制度,尚未完全做到公平。比如,個人所得稅法,普通居民承擔了65%以上的個人稅收,出現逆向調節現象。

  四是稅收用途焦慮。據新華社報道,溫家寶6日晚在俄羅斯表示,今年經濟發展快,企業效益好,財政增收和超收的幅度比較大,如何把這些錢花好是全國人民關注的一件大事,財政取之於民,要用之於民。但是,由於財政預算的不健全、執行的不透明,讓人們對稅收的用途産生焦慮。

  《人民日報》提出“稅感焦慮”,説明我們的官方層面並沒有回避人們的“稅感焦慮”。從“稅感反應”到“稅感焦慮”,我們期望下一步“稅感尊重”成為新的替代詞。(李寧)

熱詞:

  • 人民日報
  • 稅感焦慮
  • 焦慮感
  • 納稅人權利
  • 瞭望
  • 立法法
  • 稅感反應
  • 稅收立法
  • 全國人大
  • 監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