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由於證監會的特殊性,郭樹清受到的關注度最高,坊間對其的建言也最多,最典型的就是“六大挑戰”、“八大難題”。
本刊記者 楊練 葉蘭娣/文
證監會第五任主席尚福林離任,進來的是年富力強的郭樹清。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連續兩任證監會主席均由銀行系統空降。在任證監會主席之前,尚福林時任農行行長,郭樹清為建行董事長——“大銀行出監管幹部”,這似乎是銀行作為中國金融體系最重要部分的注解,同時也暗示了尚福林回歸銀監體系的水到渠成。
證券市場直接關係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證監會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與尚福林略顯不同的是,濃厚的學者氣質,是郭樹清無論作為銀行家還是作為官員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翻開郭樹清的履歷,兩個主題詞撲面而來,一是改革,一是宏觀。1985年9月,29歲的郭樹清以社科院博士生身份參加了對中國經濟改革有著深遠影響的“巴山輪”會議,隨後經與會牛津大學安瑟尼學院高級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布魯斯推薦,郭樹清于1986年至1987年赴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
自1980年以來,郭樹清在宏觀經濟學、比較經濟體制領域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其中,在1988年與吳敬璉、周小川合著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以及後來的《整體的漸進》更是被許多財經類院校列為必讀書目。
2010年11月,吳敬璉、周小川、郭樹清等人為主要貢獻人的“整體改革理論”獲得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而郭樹清本人也于1988年和1992年兩度獲得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獎,1991年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可以説,經濟學者才是郭樹清最本真的底色。
在1988年至1998年博士畢業的10年間,郭樹清主要在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經濟研究中心任職。1998年之後,郭樹清歷任貴州省副省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匯金公司董事長。
即便離開研究崗位多年,郭樹清對宏觀問題的探索和思辨仍然是他最感興趣的領域。
學者型官員的身份並不改變郭樹清務實、穩健的工作作風,當初建行的臨危受命凸顯其柔中帶剛的韌勁和果敢。
2005年3月,時任外管局局長的郭樹清臨危受命,接管因張恩照受賄事件而人心渙散的建行。在7個月後,郭樹清完成了建行的脫胎換骨,使其成為中國首家實現IPO的國有銀行,為後來者提供了“標本”。
之前,郭樹清接受本刊採訪時曾對銀行平臺貸款做過詳細闡述,平臺貸款的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向了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水利、電網等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服務作用會慢慢體現出來,總體來説,這些投資不會打水漂;而至於説一個地方,一個方向應不應該修那麼多,是多修公路好還是多修鐵路好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他認為,應該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理順投融資關係,也便於信息公開、規範操作,允許地方政府發債也會極大地豐富資本市場的産品,促進直接融資體系的發育。
從平臺貸款巧妙延伸到融資體系,任職建行的郭樹清已經有了長遠的眼光和全局的觀點。而從郭樹清最近關於金融改革的相關論述中,我們似乎可以尋覓一些其執掌證監會後執政思路的蛛絲馬跡。
對於本輪國際金融監管改革,郭樹清也有獨到的看法。在一次公開演講中,他表示,美國出臺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法案長達2300多頁,是一種法律泡沫,金融業人士很難去完全弄明白這麼長的一個法案,目前的監管已經呈現一種監管泡沫。他認為金融監管要貼近市場、貼近交易實際,永遠都不會有一個永續可用的監管工具,而本輪金融危機的産生也並不是金融監管問題。
郭樹清這樣描述金融業的氾濫:在這些發達國家中,目前的經濟發展更加依賴的是人力資本和智力、財富,以及生態的財富,而不是固定資産投資或者是為市場提供資金。在歷史上已經看到過很多先例,比如古羅馬的公共浴場遍地開花;在中世紀,全世界到處建教堂、中國到處建寺廟……對照歷史來看,現在的世界,是不是銀行太多了、基金太多了?
郭樹清提倡放開資本管制:如果不是從制度而是從實際交易的角度來看,估計人民幣資本項下70%以上已經實現可兌換。在他看來,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已經具備了很好的條件,貨幣可兌換之後,金融安全度並不是下降,而是增強了,如果不把人民幣推向國際,中國將永遠處於被動局面。
在一次演講中,郭樹清對金融業維持持續高增長表示懷疑:“建行上市前到美國路演的時候,所有人都在跟我説,國際上銀行、基金的收益,在三年內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其實,這麼説是很奇怪的。你必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兩位數的長期收益來自哪?在現實經濟中,沒有哪個行業,或者説很少有哪個行業,可以達到持續三年的兩位數的收益,憑什麼金融業可以做得到?”
如今,履新證監會的郭樹清將直接面對更廣大的投資者和更複雜的市場環境,在尚福林剛離開之際,市場人士有諸多期許,紛紛寫下所謂的意見,媒體對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出了所謂的“六大挑戰”、“八大難題”。但説到底,監管的應有之義是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其餘之事該歸市場的歸市場。
期許之外無他,借用巴曙松在為郭樹清著作《過剩與貧窮之間》所作的書評:先後在兩個存在巨大反差、同時也尤其容易引發理論反思的工作環境中任職,使得作者能夠從地方管理到國家宏觀調控,從貧窮和短缺到富裕和過剩,以及從國內到國際,以一種相對寬闊而且現實的視野來系統地考察和思索轉型期的中國問題,並以務實的精神去解決所面對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