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貨幣緊縮、實體經濟不景氣,民間借貸利率高企與企業毛利率持續下降這兩種要素同時作用,形成巨大反差,最終促成上市公司扎堆理財。”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所説的正是如今A股史上少見的投資潮。
據新快報《賺錢週刊》獨家統計,截至11月2日,共有67家上市公司一次或多次購買銀行或信託類理財産品,少者500萬元,最多的一次豪擲40億元,這些公司的投資額加起來已達到290億元,較去年增加10倍。
上述67家公司中,有超過20家是2010年後上市的。由於都是高市盈率、高價發行,這些公司圈到的錢大大超過募資項目所需,因而形成鉅額資金沉澱。
統計前十個月的公告發現,許多公司購買頻率較高。其中,漫步者已有9次出手。
統計數據顯示,手握大量現金的新公司是最積極的購買者,當中包括翰宇藥業等超過20家2010年上市的公司。今年上半年164宗IPO中,計劃募資717億元,實際募資達到1607億元,超募比例高達124%。
前述頻繁購買的漫步者就是2010年2月5日上市的,實際募集達11.6億元,今年累計購買達6億元。
今年4月7日上市的翰宇藥業,實際募資7.15億元,不久便公告稱將利用累計不超過5400萬元的自有閒置資金進行短期投資。
今年4月上市的閩發鋁業,實際募資5.94億元,而截至9月末已滾動使用8200萬元購買期限均為7天內的銀行保本理財産品。
今年5月九牧王募集9.06億元,至8月底,即宣稱擬循環利用不超過4億元進行理財産品投資。
沉澱資金為何選擇“炒錢”出路?
一是有感於今年弱市,避險求保。今年股市一直不景氣,但IPO重啟以來,新上市公司超募近4800億元,坐擁鉅額現金卻找不到更高收益的項目。“炒錢”雖然整體收益並不很高,但總比閒著好。因此,超募資金較多的中小板公司成理財主流。
二是迫於銀行施壓,非自願購買。業內人士稱,不少銀行將理財産品賣給上市公司是變相攬儲。由於今年銀行存款指標壓力很大,理財産品逐漸演變成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有金融行業研究員表述,由於銀行理財産品的同質化,上市公司購買的目的除了變相幫關聯銀行完成發行任務外,大部分是為了獲得融資。企業想要貸款,先要購買一定數額的理財産品,然後才能得到貸款。
三是暗渡陳倉,置換募投資金。雖然融資再融資使上市公司擁有大量資金,但按規定,這些資金並不能用於理財。據銀行界人士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常見的操作方式是,用募資置換前期投入的自有資金。或以補充流動資金為名,將募資變為自有資金,之後投向銀行理財産品市場。以漫步者為例,其超募7.43億元。上市當年,董事會就審議通過兩個議案,置出資金2.19億元,償還銀行借款與委託貸款4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5000萬元,數項合計約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