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改委不再發佈調價通知,油價由“三桶油”自動對應調整,有利於走出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不同步怪圈。儘管如此,新規卻可能使國內油價“漲多跌少”的局面更易出現。在機制改革的同時,要想做到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有關部門還需在減少稅費、破除壟斷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歷史上,發改委每次調價,或多或少總能引來消費者的抱怨。實際上,消費者並非在意那套複雜的調價機制,他們所不滿的是油價“易漲難落、漲快跌慢”的結果。但是,若行政的“防火墻”拆除,形成的結果並不一定會為消費者所樂見。
10月上旬最近一次下調國內油價後,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在隨後的答記者問時説明了這道“防火墻”的重要性。該負責人説,2008年底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共進行了16次調整,其中10升6降。期間,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應提高70%以上,但實際僅上調了50%左右。考慮到國內經濟形勢、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國家不僅適當控制調價幅度,還經常推遲調價時間。
在目前國際油價震蕩上行的趨勢下,“防火墻”的拆除與自動對應調整的實施,很可能使國內油價更加頻繁地上調。單靠機制改革無法解決中國油價的困局。
如何減少油價中的非成本因素,也是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表示,除産油國外,我國成品油的“裸價”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含稅的銷售價格則高於美國。
目前,我國成品油價格中包含了消費稅、增值稅、城建稅和教育附加等多種稅費。以北京油價為例,以上稅種佔銷售油價的35%以上。如果除去上述稅費,成品油“裸價”確實低於美國。由此可見,國內油價逐步走高,並不僅僅是“國際慣例”,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歸結於有太多的“搭便車者”。
單純機制改革無法解決中國油價困局的另一原因是壟斷堅冰依舊。“自動對應調整”的新機制意味着,三大石油公司在降價條件滿足時,必須下調油價,但在漲價條件滿足時,則可以選擇不漲或少漲。但實際操作中,三大公司是否會善待消費者還有待觀察。
在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中,還有一條規定容易被人忽視,即:成品油零售企業可在不超過政府規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體零售價格。但在實際操作中,鮮見三大公司主動降價銷售。原因即在於,三大公司同時壟斷原油進口、生産與銷售,它們並沒有降價的動力。
有鋻於此,新機制如果實施,只能緩解當今中國油價的困局,而要根治這一困局最終讓消費者滿意,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記者 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