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寧夏一位馬鈴薯種植大戶的生意經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0日 2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他為啥不怕馬鈴薯價跌賣難?——寧夏一位馬鈴薯種植大戶的生意經

  新華網銀川10月20日電(記者張欽)受馬鈴薯滯銷等因素影響,寧夏中南部地區馬鈴薯價格從去年的每斤1元多降到最近的0.3元左右。當不少農民觀望、惜售甚至發愁時,吳忠市紅寺堡區馬鈴薯種植大戶馬超卻告訴記者:“今年利雖然薄一點,但收入100萬元應該沒問題!”

  他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種了3000畝馬鈴薯,從目前的收穫看畝均産量約3500斤,按照目前每斤0.3元的收購價計算,估計毛收入在315萬元左右。今年農資和雇工費用漲了,每畝比往年增加了150元,加上農機投資和新修馬鈴薯儲藏窖,種植成本確實高了些,而且當前市場又不太景氣。但是,還是有利潤空間,保守估計凈利潤在100萬元以上。

  為什麼馬超面對風雲變幻的馬鈴薯市場還能賺到錢,較好地擺脫農産品價格忽高忽低的影響?他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奧秘一:先找到市場,後發展種植;環節減少了,利潤空間增大了。

  “我是先當老闆,後當農民;先搞馬鈴薯收購,後來才種植馬鈴薯。”馬超告訴記者,他最初走出大山闖蕩市場,不僅積累了資金,還在河南、山東、安徽、重慶等地結識了不少“大主顧”。

  2005年,馬超開始向産業鏈上遊“挺進”,成立興農薯業有限公司,承包荒地種起了馬鈴薯。

  “我們搞過馬鈴薯收購,人脈廣,行情熟。”馬超説,他們生産基地的馬鈴薯收穫不久,馬上裝車外運,直接發往鄭州、開封、武漢等地的大型批發市場,中間沒有其他環節。而“普通農戶的馬鈴薯由村到鄉再到縣,至少要多兩三個環節,利潤空間自然變小了”。

  “馬鈴薯不一定是‘金蛋蛋’,不熟悉市場也可能變成‘淚蛋蛋’。”馬超認為,發展馬鈴薯不能單純推廣種植面積,還應大力找市場。

  奧秘二:科技投入雖然增加了種植成本,但産量大大增加,病害大大減少,利潤反而增加。

  最初種馬鈴薯,馬超因為不懂種植技術,也是連年賠本。

  他不惜重金,以年薪10萬元的高薪聘請到一位農技專家。從春播到秋收,實地指導。以前,馬鈴薯畝均産量不到3000斤,而今年興農薯業公司生産基地畝均産量則達到3500斤。

  馬超説:“今年公司還引進有‘植物營養品’美譽的壯根素技術,試種18畝。使用這種技術的馬鈴薯根係更加發達,馬鈴薯莖塊更大更多,畝産高達4000多斤,明年準備在基地全面推廣使用,即使按照今年較低的價格,也會增收幾十萬元。”

  奧秘之三:深挖洞,廣積薯。

  “我們花100多萬元修建了總儲量達12萬噸的馬鈴薯儲藏窖,所以和其他農民不一樣,我們不著急。”馬超告訴記者,目前馬鈴薯價格低迷,他準備銷售一小部分,其他的則好好儲藏,等待合適的價格再出手。

  正在興農薯業有限公司生産基地指導生産的農技專家趙華壁點評説,目前北方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馬鈴薯價格不可能一路攀升,“深挖洞,廣積薯”,採取錯峰上市是應對馬鈴薯量大、價跌、滯銷問題的有效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