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物價上漲預期已過“最強時點”?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0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如果要你表述一下對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測,你的態度會是樂觀還是悲觀?回答還真是有點難。數據有喜有憂,發展有快有慢,環境有點複雜。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 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1%,是繼8月CPI同比漲幅下降以來的再次回落。這是不是意味著物價水平出現拐點了呢?

  而持續發酵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至今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許多人期待即將召開的G20會指出 “一條明路”,但也有專家估計還會經歷一番艱難的討價還價。歐債危機究竟會 “向左走”還是 “向右走”?

  至於深受 “佔領華爾街”困頓的美國經濟,也是困難重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已經成為影響美國經濟政策和政治走向的焦點,而美國的抉擇又是 “牽一髮而動全身”。包括中國經濟在內的世界經濟都在注視著美國,下一步它會做什麼?

  那就來聽聽經濟專家們10月17日在 “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上發出的聲音吧。由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主持的這場沙龍,探討的主題正是 “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的短期和長期”。

  而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研究員特別指出,目前情況比較特殊,因此我們分析形勢,談短期的問題也應用長期眼光來看,否則很容易模糊。針對近期中國的經濟,他認為有幾個隱患:一是那些高能耗的産業産能過剩;二是三角債問題,特別是小企業的三角債比較突出;三是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老百姓能否承受;四是國際的熱錢流進流出造成的衝擊很大。

  物價不是一個國家説了算

  看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勢,通脹水平是一個風向標。從數據來看,物價漲幅已經出現回落,應該説上漲壓力已經逐步緩解,這是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顯效的結果。

  不過,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教授認為,現在説物價出現拐點還為時過早,因為現在的物價不是一個國家能説了算的,在全球貿易流動的背景下,大宗商品的控制權不在一家手裏,所以還很難説中國的物價是否會在明年見底。事實上,現在實體經濟運行很困難,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非常難,融資成本、勞動力成本、稅收成本、環境成本都比較高,就連銀行手裏的錢也不寬裕,資金不像2008年那樣政府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而中國的凈出口還在下降,表明全球的總需求在萎縮,進而也會影響中間品的出口。所以,物價走勢如何還要拭目以待,看看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會怎麼變,會不會 “放鬆”一下存款準備金率。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潘英麗表示,就國際來看,整個金融危機還沒有結束,目前出現的歐洲主權債務信用問題實則第二階段的危機,所以未來有不確定性。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劉熀松直言“現在社會上對通脹形勢持悲觀看法的居多,但我們比較樂觀”,他判斷今年CPI漲幅已于7月份見頂,拐點已現,預計全年CPI漲幅在5.1%-5.3%。他表示,在經濟活動中,各類商品價格的上漲常常是不同步的。一般來講,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股票價格和房地産價格會先上漲,然後傳導到能源、原材料等資源類商品,再傳導到建築材料、家電、傢具等工業品,接著是勞動力價格上漲,最後是農副産品價格上漲。我國始於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貨幣大投放形成的物價上漲,到目前為止,基本上走完了整個循環。目前,農副産品的價格上漲正在逐步進入尾聲,可能仍有一些品種的價格會進一步上漲,但就整體而言,上漲動力已經不大。不過,他也特別強調,價格漲幅逐步回落和價格回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物價居高不下和通脹壓力減輕並不矛盾。

  通脹或在今年三季度見頂

  “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已基本回歸到正常狀態,推動物價上漲的貨幣因素正在逐步消失。”這是劉誯松的明確判斷。他的結論是——物價上漲預期已過最強烈的時期。分析央行發佈的物價預期指數和國內生産總值平減指數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在趨勢的變化時點上,物價預期指數達到峰值或者谷底的時間一般都提前國內生産總值平減指數的變化1-3個季度。2010年第四季度物價預期指數達到了十一年來的最高點,為81.7%,隨後出現了回落, 2011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物價預期指數分別為72.8%、 72.2%、 74.8%,相比2010年第四季度均出現了明顯的回落, “這預示著通脹將在2011年第三季度見頂”。

  事實上, CPI的環比漲幅數據也在逐步回落。 2010年6月份以後,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2010年7月到12月,每月環比漲幅分別為0.4%、0.6%、 0.6%、 0.7%、 1.1%、 0.5%。 2011年1月、 2月環比漲幅分別為1.0%、 1.2%。但自今年3月開始,環比漲幅明顯下降, 3月到9月環比漲幅分別為-0.2%、 0.1%、0.1%、 0.3%、 0.5%、 0.3%、 0.5%,物價漲勢明顯趨緩。從目前的物價走勢來看,今年10月、 11月、 12月三個月的CPI環比漲幅將明顯低於2010年相應各月。 “這意味著以後各月的同比CPI將逐步持續回落,也意味著今年7月的6.5%是這次CPI漲幅的最高點,物價漲幅拐點已現。”劉誯松對於物價的走勢還是比較樂觀的, “當然這個判斷的前提是2012年不出現特大自然災害,貨幣政策不出現2008年式的大逆轉”。

  美歐經濟影響不容樂觀

  中國經濟的走勢受美歐經濟影響還是很大的。現在來看,歐債危機、美國問題,都非常複雜,而且形勢不容樂觀。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明棋研究員認為,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解決還是不斷在往正面方向走的。但是,直到本次圓桌會議舉行之時,希臘仍未通過執行緊縮計劃的檢查,貸款仍未發放,大家對危機能夠得到順利解決還是持懷疑態度。對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徐明棋認為,主權債務過高並不是危機的全部原因,歐盟刻意回避了一個關鍵原因,即歐洲中央銀行制度上的缺陷。財政出現嚴重赤字後,通常在主權國家要緩解危機,不讓這個體系走向崩潰,必然是中央銀行走在前面扮演最終貸款人的角色。

  徐明棋説,歐洲中央銀行想建立統一的財政政策,在政治上沒有建立聯邦之前,建立高度統一、具有財政支付職能的統一財政,其實是不可能的。現在歐盟解救危機的思路是單一化的,通過財政的途徑籌措資金,本身各成員國都處在財政困難狀態,還要大家再拿錢出來,抵觸情緒就很嚴重,討價還價的過程會非常長,時間越長,市場上越會爆發不信任情緒,解決危機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丁純教授在分析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原因時,講到了歐洲國家産業結構的軟肋。歐洲産業結構中高新技術和IT這一塊相對較軟,歐洲羨慕美國的虛擬經濟,實際上它已經開始大規模向美國模式轉型了,不巧,轉到一半的時候受到了危機的衝擊。福利制度這個 “大包袱”也造成歐洲科研投入不足,因為整個歐盟科研投入佔GDP的比重僅1.9%,美國接近3%,日本超過3%。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朱祁博士就美國當前經濟形勢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其衰退強度史上第二,戰後第一;復蘇步伐的經濟指標較為樂觀,其消費、出口等都有所增長;貨幣政策方面已經無法組織美聯儲的各種量化寬鬆;金融市場方面,不確定性增加。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就業,美國失業者把矛頭指向華爾街,問題是,佔領了華爾街,找不到工作的人還是找不到工作。美國面臨的是結構性的失業,只有進行結構性的轉型,失業率才可能降下來。(本報記者 馬海鄰 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