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瘋狂的蟹券:誰都有差價賺 消費者可能提不到貨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8日 0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買券容易提蟹難 缺斤少兩是常事

  新華社記者 周琳 周蕊

  吃蟹的季節,蟹券銷售火了起來。網友反映,“有券無蟹”、缺斤短兩甚至“人去樓空”的事,一再發生。記者調查發現,在送禮經濟的“發酵”催熱下,由於“每個環節都有錢賺”,蟹券這類預付“票證”才大行其道,亂象紛飛。

  蟹券瘋狂網絡推銷

  在論壇和微博上,網友紛紛講述了自己團購蟹券的不愉快經歷。網友“楠方佳木”團購蟹券後,“從昨天中午開始打提貨熱線一直到現在永遠告知你電話忙”,感嘆“買券容易提券難”。另一位網友雖然成功打進提貨熱線,團購流程也明確説節假日提前7天電話訂蟹,但對方卻告知“不保證送貨時間”。

  “中國網事”記者走訪上海銅川路水産市場發現,不少蟹行為了“搶鮮”,也都在熱銷蟹券,宣稱“隨到隨提”,有的甚至表示可以用去年代理品牌多出來的券作為憑證“預售”今年的大閘蟹。

  誰都有差價賺 消費者可能“提不到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拿著蟹券在網上叫賣的方式,以前只是個別商家進行的新嘗試,如今卻已經成為大閘蟹銷售的主流。江蘇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告訴記者,今年蟹券的銷售時間早、銷量大,可以用“多”和“亂”兩個字來形容。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這些蟹券的經銷商往往分為三種模式:一種是自養自銷,銷售量在預計中風險較小;另一種是並不養蟹,而是找一家蟹店或者養殖商談好價錢,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自己只負責“賣券”,券最後能不能兌到蟹不在自己關心的範圍內。更有甚者,有些小公司往往註冊一個“空殼”就開始賣券,等到需要兌蟹的時候直接關門走人、溜之大吉,屆時消費者拿著券都不知道去哪兌。

  楊維龍表示,往年也出現過這樣“人去樓空”的情況,今年魚目混珠的現象特別多,協會已經在針對這一現象進行調研,具體數據尚未統計出。

  事實上,即使能提到貨,消費者也不一定“佔到了便宜”。團購網站上的大閘蟹很多都標識産地為“陽澄湖”,上海水産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則表示,有些團購網站標識的價格過低,如果大閘蟹真是足兩,即使在陽澄湖邊也收購不到這個價格。

  即使是價格高昂的蟹券,也並不一定真的物有所值。蟹券的經銷商還看準了一點:買蟹券的和提蟹的可能並不是同一個人。業內人士介紹,蟹券主要針對的是單位和送禮市場,很多時候定價會高於實際價值。例如,經銷商與養蟹店的老闆溝通好,以低價或打折價買進,卻以高價標出,真正提蟹的人並不知道真實價格;而且到兌蟹的時候,也並不是每只蟹都能足兩,“缺斤少兩”是常事。

  預付“票證”風險高 預付券納入金融管理待加強

  事實上,這樣的“票證”經濟並非只存在於大閘蟹市場,從中秋節前風靡的“月餅票”到各種購物卡、提貨券,不少商品都在做這樣的“提前消費”。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姚鈞告訴記者,這種預付券其實已經是一種類似于“期貨”的金融行為,成為不少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而消費券除了産生鉅額現金流外,更為吸引商家的是“沉澱資金”,“即使利息是5%。也已經是一筆很高的額外收入了”。

  專家建議,從源頭加強監管,將預付券納入金融管理體系,針對發卡、使用、管理等各個環節予以配套的法律規範,實施全面有效的監管。“鋻於現在公司的註冊資金下限僅有3萬元,而公司又是以其資産為限承擔有限責任,一旦出現現金流問題,公司破産,消費者的權益就難以得到保護。”姚鈞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抓起,通過發放金融許可證和企業提交保證金的方式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