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李稻葵:中國可能是世界最有耐心的大買家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9日 08: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歐債危機、美債危機、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二次探底……世界經濟復蘇充滿變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增速出現回落。在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中,中國能否抓住機遇,推動自身的改革,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做出貢獻?就這些問題,《環球》雜誌記者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進行了獨家訪談。

  中國對世界經濟有兩大貢獻

  《環球》雜誌:在目前紛繁複雜的世界經濟中,“中國因素”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已不僅僅體現在大宗商品定價權領域,在資本、企業、文化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且影響力日趨明顯。對此,你怎麼看?

  李稻葵: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條講得比較多,另一條講得比較少。前者是中國的增長帶來了對國外産品需求的上升。事實上,中國進口現在居世界第二,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過去這兩年,對全球經濟的增長提供了20%以上的貢獻。這兩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下降幅度很快,是值得注意的。

  另外一個貢獻則談得特別少,就是中國現在事實上是國際金融最大的穩定器,什麼意思呢?我們手中控制的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用來支持歐洲和美國金融的穩定。總體上,中國沒有從美國、歐洲撤資,反而增持了一部分歐洲的債券。中國現在可能是世界上最有耐心、最具有長遠眼光的大投資者、大買家。

  設想這3.2萬億的外匯儲備落入索羅斯手中,索羅斯這些人一定會用這3.2萬億的資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這個貢獻不得了,我覺得中國應該在國際社會上反復宣傳。

  當然,絕對不是説中國可以拯救這個世界、拯救西方國家。如果發達國家不調整國內的經濟政策,光指望中國去買他們的産品和債券,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美國應向中國學習財稅體制

  《環球》雜誌:目前,歐美經濟出現了一系列較為棘手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恐難以解決。而中國經濟在上升,應怎樣去理解經濟位置的重新排座?

  李稻葵:發達國家出現問題,直接因素是政治上出現了內訌。以美國為例,本來老老實實地提高國債的上限就沒事了,完全可以以新債補舊債,不存在償還能力的問題。這個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的投資者願意買美國的債券,但是很可惜美國兩黨之間互相內訌,搞得投資者不得安寧。

  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西方國家,從總體上講,還沒有財政改革、經濟改革的真正決心,也沒有經濟改革、財政改革、福利制度改革的明確方向。所以現在投資者信心不足。

  所以中國的學者,應該實事求是地在國際上向西方的朋友們講清這個道理:中國經濟出現的高速增長,是因為經濟改革和不斷創新。發達國家現在也應該搞改革,如果有什麼搞不定的地方,我們可以幫著原則上提點建議。中國經濟改革的一些基本經驗,願意和他們分享。

  《環球》雜誌:中國有哪些經驗可以供最近出現經濟問題的國家學習借鑒?

  李稻葵: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經驗,就是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以美國為例,現在的福利制度很需要改革。我給他們的建議是,宣佈5年以後退休的人員開始減少他們的退休金,退休年齡提高。5年以後,政府的老年醫療保險開始削減。

  再比如收稅的問題,我經常跟美國同行們講,你們75%的財政稅收是來自於個人所得稅,搞得騎虎難下,要增加稅收有人反對,減少稅收也有人反對。你們應該向中國學習,把主要的稅種,把主要的財政稅收逐步轉向企業方面。當然,這樣企業會不高興。但我加一條,企業的稅收按照一個公式、一個固定的比例大量地留給州政府,讓州政府去競爭,讓州政府定向地去給企業提供一些幫助,形成一個重商主義的政策氛圍。這樣,企業和政府能夠形成一個更良好的互動關係。而現在是企業和政府對著幹,在美國,聯邦政府、白宮和企業關係很差,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關係。

  把財政稅收的基礎轉向基礎企業,從而讓政府更好地為企業服務,企業也能更好地更多地投資,更多地為地方經濟服務,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服務。因為現在美國、日本等國,大的公司很有錢,但不願意投資,關係很差。美國的朋友們説,他們和美國白宮的關係遠遠不如跟中國政府的關係,他們喜歡到中國各地方投資,不願意到美國投資,因為跟那些政客們談沒意思,那些人天天就琢磨著怎樣整他們。

  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環球》雜誌:對於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一些國家的政府和金融機構是否反應過度了?

  李稻葵:我希望他們多了解中國,多了解我們的政策體系,中國企業走出去是為了長期和他們合作,而不是掠奪,不是把你的資源和好處拿過來,吃幹榨盡。

  這件事,中國企業要反復跟他們溝通。我覺得也應該請他們過來,中國的一些培訓機構和教育機構應該反復把我們投資對象國的領導、政治家、高層經理請過來,讓他們走一走,看一看。告訴他們根本的一條,中國絕對不搞殖民主義,中國是要長期發展的,是和他們長期捆在的。

  《環球》雜誌:中國政府對於這些投資者在海外投資發展上,應有哪些支持和指導?

  李稻葵:政府應給我們的企業多一點的指導,因為畢竟絕大多數的企業和企業家長期是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對國際形勢和國外政策法規不盡了解。

  我覺得國家層面,外交部、商務部還有部分學者和機構,一定要去把他們對國外的研究,對國外的關注,對國外的了解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比如培訓方式,傳遞給企業家。告訴他們到甲國注意什麼,到乙國注意什麼。

  我碰到過很多例子,有一個企業家想走出去,走出去之前他有自知之明,他帶了一個老總,他一個人不認識就是敲門,找到了我們的大學,就敲院長的門。後來這個企業通過和學院的長期合作,避免了很多大的陷阱和失利。我覺得我們的政府應多提供服務和指導,才能避免大的損失。

  中國經濟已到調整階段

  《環球》雜誌:今年是中國入世10週年,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下一個1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是怎樣的?

  李稻葵:中國經濟有自身發展的一些規律和路徑,比如中國房地産的發展、地方融資平臺的發展,這些基本的中國自身的規律告訴我們,恐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調整的階段。從現在開始,在未來兩三年內,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我相信未來的兩三年會在9%以下,但也不會太低,我想應該能達到8.5%。

  增長速度要放緩,某些産業要調整,某些企業會出現經營困難,這些都需要中國經濟要做好自身的準備。做好功課之後,我們應當不斷地去判斷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抓住一些有利條件,讓中國經濟在動蕩的國際環境內進一步發展。比如説,中國的企業應本著雙贏的原則與意大利、西班牙進行合作,彌補我們的不足,把意大利一些有很好的設計理念、有很好的品牌效應的一些團體和企業,納入到我們的企業體系之下。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在這樣動蕩的環境下,中國需要的是入世第二個10年,更多地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訂和改革。而不是像過去10年那樣,簡單地接受規則。

  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蓬勃發展,而且經過多年的培養,已經逐步出現了一批人才,比1985年的日本強,我們可以出去和他們平等對話,冷靜客觀地討論問題,所以中國應該更多地參與國際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在這個過程中幫助世界經濟更早地走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