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保障房建設進入攻堅階段 三大政策仍未充分利用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1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保障房“攻難克堅”之秋

  “今年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就是要順民意、解民憂。不僅加快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而且努力幫助中等偏下收入居民改善住房條件”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唐敏

  “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工進度總體推進良好。截至8月底,一些省份已完成了全年的開工任務,全國除西藏以外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率達到86%。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剩下的14%離完成全年的任務似乎近在咫尺,但也是難度最大的。”近日,權威決策人士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再次直抒黨中央、國務院在解決保障房建設問題上毫不動搖的決心和信心。

  “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總體上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必然會遇到不少難題,要勇於破解這些難題。”針對目前12個地方開工率尚不及全國平均水平,權威人士指出,“十二五”時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作為開局之年,今年確定的1000萬套的開工建設任務具有引領意義,是一項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而且,“通過超過商品房開工建設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大幅度增加住房供給,亦會對穩定房價物價起到重要作用。”這位多次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權威人士指出,這不僅有利於管理好通脹預期,防範金融風險,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而且有利於調節收入分配結構,化解社會矛盾。

  三大政策仍未充分利用

  “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需要中央和地方一起想辦法。”權威人士指出,加大政策支持是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前提條件。針對中央提出的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以及加大土地政策支持,他在繼續強調的同時,也指出三大政策支持還存在著各地方是否充分利用好的問題。

  首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關鍵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保障房建設的決策,中央充分考慮了地方實際財政情況的。”上述權威人士指出,有難度但只要各級政府做好協調絕非解決不了,“當前主要工作還是省級財政要加大對市縣的補助力度,市縣財政要按照建設任務相應增加配套資金。”

  來自高層的信息顯示,今年中央進一步增加了對地方的補助資金,由去年700多億元增加到1000億元以上,而到年中,又進行了追加;從政策層面,年初已對地方政府從預算支出、地方國債安排、土地出讓收益使用、稅費減免等方面籌集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種力度的支持下,少數地方政府要儘快把思想和精力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執行上來。”

  其次,就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來看,地方政府只要政策設計得好、支持到位,就能吸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權威人士解釋説,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僅靠財政投入是不夠的,還必須拓寬思路、完善制度,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要統籌居民支付能力,統籌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盈利空間和風險因素,既使群眾能承受,又使投資、運營可持續的項目。”

  目前,在積極探索多種籌資辦法上,一些地方正在進行創新,如設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專用融資平臺、吸引金融機構貸款、調動企業積極性等,完善投資融資機制以保證完成大規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不過,權威人士指出,“需要強調的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資金是濟困錢,要切實加強資金監管,堅決防止擠佔挪用,對中飽私囊者要堅決懲處,確保資金安全。”

  再次,就加大土地政策支持方面,在權威人士看來,主要還是在於全局意識和大局思維。完善供地政策,在土地供應上堅持民生優先,把寶貴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優先用在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上,“這是考驗地方政府心中是否有大局的關鍵。”據其介紹,今年全國計劃供應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7萬多公頃,供地量可謂充足。

  權威人士評析説,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程,一些地方創新工作方式,變“串聯審批”為“並聯審批”,簡化辦事手續,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但是,“在住房質量上,不能有絲毫的馬虎,不能有絲毫的放鬆。”他強調,“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關係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如果質量不過關,不僅浪費大量財力物力,發揮不了這項民生工程的積極作用, 而且會傷老百姓的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儘早讓困難群眾安居”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更應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讓困難群眾早一點安居。”權威人士指出,“政府對無力通過市場解決基本住房問題的居民給予保障和支持,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發達國家住房保障覆蓋面通常在25%~30%以上,美國對40%左右的家庭提供住房資助或政策支持,新加坡85%的家庭住在政府提供的組屋中。

  “但是,中國的保障房建設要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上述權威人士表示,首先是人口多,城市化正處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住房困難家庭數量比較大,而且一些城市房價/收入比高,不少新就業職工、新畢業大學生以及外來務工人員住房條件很差,又出現了一批新的住房困難家庭,“我們必須從國情、國力出發,重點保障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

  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解讀説,“我們在發展保障性住房乃至商品住宅時,都應堅持按照小戶型、齊功能、質量可靠的要求,合理確定戶型面積,注重發展省地節能環保型建築,要在小空間裏面做大文章,努力提高設計水平,合理配置住房內部空間,保證必備的居住功能。”

  更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在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提供便利條件,創造安全、適用、健康的居住環境。”事實上,王小廣指出,有不少地方,保障性住房項目位置選擇過偏,交通不便,也缺乏就業和其他服務設施的配套,居民生活成本過高,使得一部分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不得不放棄享受保障。

  與此同時,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如果多佈局在郊區或遠郊區,還會使城市已經出現的“攤大餅”模式的弊端更加明顯,從而加劇城市已有的交通和管理問題。對此,“保障性住房要以便民為原則,要考慮交通方便,應重視就業和其他社會設施的配套,儘量避免規劃佈局上的偏遠化。”他説。

  “從保障形式來看,按中央對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安排,‘十二五’會逐步過渡到以公租房為主。”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政策安排,王小廣認為,經過前幾年的工作,我國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解困任務逐步減輕,現在比較突出的是“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問題。他們既不屬於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對象,在市場上又買不起房、租不起房,需要政府通過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給予支持。

  “部分群體如新就業職工、新畢業大學生收入並不低,但積蓄少,面臨的是階段性住房困難,通過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可以較好地解決他們的現實住房困難問題。”王小廣介紹説,“在經合組織國家,公共租賃住房佔全部住房的比例平均為10%左右,英國、法國、瑞典等國達到20%以上,一些國家還通過立法規定公共租賃住房佔城市住房總數的比例,這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針對當前小戶型住房房源嚴重不足,受訪權威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仍以實物保障為主,在此基礎上逐步轉向實物和補貼並舉,再往後以租賃補貼為主,“這是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考慮的。”當前對公共租賃住房的建設也遵循以“補磚頭”為主、“補人頭”為輔,多渠道增加房源,緩解供需矛盾,“隨著形勢變化,會再逐步調整完善各類保障性住房的供應結構”。

  當前宏調的抓手

  “通過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管理好通脹預期,穩定物價總水平,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對保持經濟健康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至關重要。”權威人士指出,房地産價格持續快速上漲會形成“泡沫”,對金融穩定運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危害,國內外有不少深刻教訓。

  權威人士認為,從目前情況看來,隨著保障房建設不斷進展,對宏觀調控和經濟運行正在發揮越來越突出的正面作用。中央提出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一方面是要給商品房市場發出明確信號,分流市場需求,增加市場供應,平抑住房價格;另一方面是要改善民生,通過增加公共支出,實行收入再分配,幫助困難家庭實現安居,給人民群眾以信心。

  事實上,去年開工建設的59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加上今年新開工的1000萬套,對穩定市場,穩定民心,起到了“鎮靜劑”的作用。

  王小廣進一步解讀説,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民生,既能擴大投資,又可以帶動消費,對擴內需、轉方式、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還要看到,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不僅對全局發展有利,而且對地方發展有利。”王小廣分析,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通過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別是實施棚戶區改造,既解決了貧困人口集中成片居住的問題,改善了社會結構,又提升了城市環境和形象,吸引各類生産要素集聚,實現了産業再造和經濟轉型,起到了通過建設改造增強城市活力的作用。

  王小廣認為,目前來看,多數城市房價漲幅回落,部分城市房價下降,投資投機性需求得到遏制,居民購房的心態和市場預期出現一定轉變,一些房價過高城市出現降溫跡象,調控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同時也要看到,房價上漲的短期和長期壓力依然存在,一部分城市房價仍處高位。市場依然處在僵持和膠著狀態,調控效果全面顯現還需要一定時間。

  目前房地産調控正處於關鍵時期,“調控的決心不能動搖,政策方向不能改變,力度不能放鬆,各級政府要不折不扣地將中央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落到實處。”權威人士指出,一要堅定不移地抑制不合理需求,必須繼續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住房限購措施,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抑制二三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房價合理回歸;二要繼續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給;三要利用目前房地産市場僵持階段,抓緊研究制定促進房地産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防止房市大起大落。

  採訪最後,權威人士告訴本刊記者,“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中國政府一項長期而且涉及多方面的重大民生工程,有中國特色但可借鑒的經驗不多,需要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