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調查顯示超九成市民擔心農産品安全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30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生鮮農産品的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熱點。

  本報與佛科院、市食藥局聯合推出的《佛山城市居民生鮮農産品安全認知情況調查》結果出爐

  文/記者李倩、李文慧

  圖/記者張宇傑

  接近97%的居民對佛山市生鮮農産品質量表示擔心,但只有31%的受訪市民在食用食品發生不適後會向有關部門投訴。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系、佛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廣州日報佛山新聞》共同推出的《佛山城市居民生鮮農産品安全認知情況調查》結果出爐,本次收到的224份有效問卷,女性受訪者達到67%,年齡分佈從25歲以下到60歲以上均包括,其中有71%是家中生鮮農産品的主力購買者。調查結果顯示,果蔬類産品的農藥殘留、魚類産品的激素以及肉類産品的病害問題都是市民最擔心的問題。

  購買地點

  農貿市場分佈廣最受青睞

  調查結果顯示,40.18%的消費者同時選擇超市和農貿市場購買生鮮農産品;23.66%的消費者選擇超市,33.04%選擇農貿市場。調查組認為,佛山居民選擇農貿市場的比例高於超市,是因為所調查的市民所處居民區附近均有農貿市場,比較方便,且選擇性較強。僅有3.13%的消費者會在路邊攤點購買。

  在針對生鮮農産品質量問題的調查中,大部分市民有點擔心(39.73%),其次是比較擔心(29.02%),有近三分之一的市民非常擔心,僅有3.13%的市民完全不擔心。調查組認為這與當前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持續成為社會熱點的現狀是相符的。

  數據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表現“有點擔心”的人數越多,“非常擔心”的人數越少;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則正好相反。分析認為,受教育程度較高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有相對理性的認識。

  關注焦點

  蔬菜:最擔心農藥殘留

  每日食用的蔬菜水果最令人擔心的安全問題是什麼?“農藥殘留”佔被調查人數的一半以上,為52.23%。而“有害致病菌污染,重金屬污染和防腐保鮮劑”的擔心程度相對較低。而在回答為何果蔬會農藥殘留過多時,普遍消費者認為是“為了催熟使用不當而殘留”,佔了37.95%。調查組認為,結果表明消費者對農藥殘留的認識還有待提高,不科學的認識會造成消費者的誤區,如“乙烯利催熟香蕉”事件,由於消費者過度擔心造成了誤解。

  肉類:最怕買到病害肉

  受訪者在選擇最擔心的肉類問題是獸藥殘留、病害肉、注水肉還是變質肉時,45.09%的人最擔心買到病害肉。調查組認為原因是病害肉較難辨別,不同於注水肉和變質肉。受訪者次要擔心的是買到變質肉,其次才是獸藥殘留和注水肉。

  水産品:激素最讓人心憂

  而在水産品質量安全問題中,“激素”的使用是消費者最擔心的,佔42.41%;其次是“腸道致病菌感染”(38.39%);僅有3.13%的受訪者不擔心水産品質量安全問題。調查組認為,水産品的養殖受水質變化、魚苗品種、生長期、用藥情況及魚飼料等眾多因素的影響,近期關注程度有所升高。

  問題

  解決

  男性維權更主動

  如果食用某類食品後出現不適,你的態度是什麼?調查中,31.25%的消費者會向有關部門投訴;同樣,31.25%選擇“吸取經驗,下次不在那裏買了,並告知鄰居街坊也不要在那裏買”。調查組認為,市民選擇“下次不去那裏買了”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市民認為或者曾經嘗試投訴,但是沒有得到相關回應,導致維權找不到路。

  另外,而僅有6.7%的受訪者“沒採取任何行動,自認倒楣”。12.05%的消費者認為“直接找銷售老闆賠償”,約1/5的受訪者“想投訴,但是不知道投訴途徑有哪些”。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採取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比女性要高出21.12個百分點,女性更多地選擇沉默。

  六成受訪者支持加大懲罰力度

  在調查訪問過程中,66.52%消費者對佛山市生鮮食品的安全監管一般滿意,認為有待提高,而“很不滿意”的佔了13.39%,“比較滿意”佔了17.86%,“非常滿意”僅有2.23%。

  在如何提高食品生鮮的安全性問題上,六成以上的消費者(64.29%)認為要“加強政府監管,加大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調查組認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通過行政法律手段對不法生産廠商給予懲罰,通過教育和懲罰能夠對不良廠商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其次是消費者本身應該“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12.05%)”,僅有4.91%的居民認為要加大宣傳力度。

  專家支招

  建立商家信譽度機制

  為何食品安全問題難以監管?佛科院食品科學教授董華強指出,根源在於食品生産流通銷售鏈條中,存在權責不清、法規不明的歷史遺留問題。具體而言,對於市場上食品安全造假的現象,相關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讓不法分子從中獲得更多利益,從而也導致了假安全食品流通盛行。

  此外,雖然在2009年6月國家已經頒布並實施了《食品安全法》,但是時隔2年多還沒有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並沒有從法律法規層面上,真正明確各部門的權責。

  另外,市民選擇安全食品也面臨大困境。董華強説,市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存在誤區,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品質與外觀無關。而市民目前僅僅憑藉感官去辨別,其實非常困難。董華強建議,目前比較可取的途徑是在市場上建立商家的信譽度機制。

  專家認為,信譽度高、規模化、品牌化的企業更容易受到政府部門的監管以及社會輿論的監督,因此自覺性也相對較高。而且大規模的企業若爆出食品安全的醜聞,其必須承擔難以估量的風險。此外,若市民多去大規模的商場購買,也有利於改善和提高行政部門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