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中國正成為國外食品安全檢測商業機構的“黃金市場”。在第六屆食品安全國際論壇暨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2011年年會上,美國前任農業部副部長約瑟夫 鄭博士建議,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檢測機構,而且中國應該更全面地研究食品安全事件所帶來的經濟成本問題。
首先解決添加劑檢測問題
約瑟夫 鄭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顧問。他説,食品安全問題在發達國家也尚未找到終極解決手段,但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來自於細菌和微生物感染,而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大多數是人為添加導致的,尤其是非添加劑類的化學品違禁加入食品,導致中國的食品在市場上的信譽度降低。而這樣的食品安全現狀需要更可靠的檢測。”這使中國正成為國外食品安全檢測商業機構的“黃金市場”。
約瑟夫 鄭博士認為,在中國最需要區分的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劑使用過量和使用非法的食物添加劑,對此,教育機構和媒體都有很大的責任向消費者提供正確信息。鄭博士説:“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外知名食品監測機構爭相進入中國市場,比如歐洲的EKO-LAB、美國的食品檢測商業機構,這也意味著,中國必須加快建設自己的食品檢測能力,佔領這一市場,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自己的食品檢測機構的信譽度。”
他建議,中國有眾多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應該分工合作,鼓勵更多的學者加入這項工作,解決各類化學添加物質的快速檢測問題。同時應當建立一個權威性的信息中心,及時澄清網絡上那些關於食品安全的不科學的信息傳播。從長期來看,中國還應該建立一些高質量的研究中心,從化學、微生物、基因組學、行為科學等方面聯合進行食品安全研究。
食品信任危機帶來出口困境
鄭博士説,近年來中國食品企業已經開始加強對質量的監控,但是“重要的是中國的産品要有更穩定的質量,而不是關注一下就好一點,不關注就又下降了;或者是第一批産品質量最好,隨之則質量和價格一起下降,最終不得不用量來彌補價格下降帶來的利潤下降”。約瑟夫 鄭説:“這樣的産品在市場上生命力註定不會長久,而且很難樹立品牌效應。現在美國FDA對中國食品的監測要遠遠嚴格于對別的國家的食品,對中國食品的檢測數量是其他國家食品檢測數量的三倍。而且按照美國的規定,那些檢測費用都必須由當地的進口企業支付,這勢必會影響中國食品出口到美國的價格。對中國食品的信任危機一旦無法解決,將會給中國的食品出口企業帶來貿易上的困境。”
鄭博士稱,他希望能夠找到關於中國食品安全事件對經濟造成影響的全面數據,但每次都只能找到個別企業的數據。他建議,經濟研究機構應該把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出口困境也納入成本考核,並對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更全面的成本評估,“希望以此促進公眾和主管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
本屆大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以及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主辦,來自美國、加拿大、新西蘭、中國等國家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屆論壇。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蔡威參加開幕式並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