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澳門日報:還富於民 中國經濟良性增長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新網9月22日電 《澳門日報》22日發表社論説,現在中國勞動者報酬的增長速度低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種情況下,還富於民還有很大空間。中國經濟要走向良性平衡,本質上就是要彌合勞動生産率增長和工資收入增長之間的差距。未來如何穩步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由低成本驅動增長向勞動生産率驅動增長轉變,將是中國經濟良性增長的關鍵一步。

  文章摘編如下: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中國經濟耀眼的成就及其持續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由於國內外環境變化,中國經濟增速明年很有可能放緩。顯然,中國不可以再繼續走擴張的路,而是應該努力促進經濟發展平穩轉型,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裏,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長,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國能夠在這樣長一段時間維持如此強勁的經濟增長,史無前例。然而,也應該看到,長期以來,我國由於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和廉價的勞動力,能夠以低廉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優勢,實現了較長時間的經濟持續增長。這不僅形成了過分依賴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産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也阻礙了勞動生産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導致第三産業發展緩慢,形成全社會低工資的狀況。中國廉價成本造就的低成本優勢不可能再持續下去了,“大進大出”式的循環發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盡頭。中國需要通過産業結構升級、加速人力資本形成、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增長向精細良性增長轉變。

  為了經濟的良性發展,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需要降稅負讓利於民。中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普遍稅負較高,過重的稅負不但增大了企業的負擔,也擠佔了工資上漲的空間。現在中國勞動者報酬的增長速度低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也遠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這種情況下,還富於民還有很大空間。中國經濟要走向良性平衡,本質上就是要彌合勞動生産率增長和工資收入增長之間的差距。未來如何穩步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由低成本驅動增長向勞動生産率驅動增長轉變,將是中國經濟良性增長的關鍵一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日前發佈的一份有關民生問題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比為3.23:1,成為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早在2005年,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個國家超過了2,中國名列其中。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當然,這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階段有關係。一個地區的發展,要經歷城鄉收入差距由低水平的均衡到收入擴大、再到收入縮小這樣一個過程,這是一個規律,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發展路徑。實際上,近年中國農村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

  有人説中國的真實情況在農村,乍聽好像有點以偏概全,可是冷靜、仔細想想,還是很有道理。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要變化、要改革就要腳踏實地從農村做起。離開了農村談中國的發展,那就離現實太遠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逐漸縮小,這當中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我國出臺的一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惠農的政策,對農民的各種補貼,稅收方面的減免,扶持農民的就業,對農民工的關照等等,使得農民的收入明顯增長。這也説明中央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尤其是加強“三農”工作的路子是走對了。中國經濟要良性發展,也應該在農村經濟轉型、加快城市化進程、落實土地政策、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醫保福利等方面繼續努力。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重大調整和轉變的重要機遇期,讓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未來的增長之路。只有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實現經濟良性發展,才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