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地量之後不見地價 大盤迎底還需錢“回頭”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08: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上證綜指22日重挫69.9點,猶如一盆冷水將投資者剛剛燃起的大盤回暖希望再度澆滅。大盤尋底怎會如此艱難?地量之後為何不見地價?目前股市困局的成因,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錢”字。在市場資金真正持續回流前,大盤弱勢現狀難以改變。

  回顧4月中旬以來的股市,大盤從3000點滑落,一再刷新年內新低。隨著市場重心下移,多空觀點交鋒越發激烈。在空方看來,貨幣緊縮政策延續造成流動性緊張,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有下滑風險,還要考慮歐債危機發酵加劇全球股市動蕩等因素;對多方而言,股市整體估值回落至歷史低位、貨幣政策進一步緊縮預期減弱等提供了市場“造底”的理由。

  在券商“百家爭鳴”的討論聲中,投資者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一方面,現階段選擇割肉或保持空倉,害怕錯過抄底機會;另一方面,在2426點之後是否會出現“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場景,從而陷入屢買屢套的尷尬。

  其實,目前A股市場之所以積弱難返,關鍵癥結在於資金的“冷淡”。

  首先,主力資金舉棋不定。大盤在回調過程中,多次出現大漲,不過均未逃過“一日遊”命運。以8月25日為例,滬綜指大漲74.17點。據Wind數據顯示,當日資金凈流入86億元,不過此後兩個交易日分別凈流出31億元、100億元。在8月滬深兩市凈流出資金逾800億元的情況下,主力資金對市場反彈的態度顯然是試探性的。這種情況在9月依舊沒有改變,9月7日滬綜指上漲45.57點,然而資金凈流入僅10.83億元,21日借反彈入市的資金,次日即迅速出逃。統計顯示,8月以來A股市場凈流出資金已超過1300億元。

  其次,結構性價值回歸需求依然存在。以銀行類股票為代表的大盤藍籌股已賣出“白菜價”,為何仍跌跌不休?從目前的A股市場看,雖然平均估值已降至歷史偏低水平,不過與2005年和2008年低點相比有著較大差異。在前兩次大熊市時,所有A股估值均處於較低水平,大量破發破凈股涌現,1元股、2元股也不鮮見,而如今小盤股與大盤股估值溢價明顯偏高,機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股東增持的意願不夠堅決。儘管7月以來包括中國石油等公司的大股東紛紛出手增持,不過增持規模遠低於2008年10月時的水平,而且從近幾個月的股東持股變動數據分析,減持規模依然超過增持金額。這既有股市低迷導致大小非信心不足的原因,也有信貸緊縮迫使股東減持套現的因素。

  此外,交投活躍程度仍待提升。在滬市日成交量跌破500億元大關之後,“地量之後見地價”的股諺卻未能成真。實際上,隨著A股市場近幾年快速擴容,單純考量成交量已不能反映出交投活躍程度。從滬市日均換手率角度看,數據變化與大盤強弱的聯絡更加緊密,目前日均換手率大幅偏離滬綜指走勢,處於2008年11月以來較低的水平。

  無論是資金流向還是換手率,這些數據反映出了A股市場主力資金的消極心態,當然這不意味著大盤將一直跌下去。從歷史經驗看,2008年11月、2010年10月大幅反彈是由於4萬億元投資和美國QE2的推出,在短期缺少重大利好刺激情況下,股市恐怕難有反轉或持續反彈機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盤重心下移,超跌反彈性質的上漲頻率在加快,這種震蕩走勢或將成為近期股市常態,資金流出大於流入的失衡狀態得到扭轉,大盤才可能迎來真正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