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武漢地鐵過江通道21日宣告雙線貫通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2日 1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通車不到3年,被譽為“萬里長江地鐵第一隧”武漢地鐵過江通道21日又宣告雙線貫通。 

  從“萬里長江第一橋”到“萬里長江第一隧”,盛世中國正加速實現孫中山“江上架橋”“江底通隧”,融大武漢三鎮于一市的百年夢想。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成功,一舉推翻了在中國沿襲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共和政權。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明確規劃:“在京漢鐵路線,于長江邊第一轉彎處,應穿一隧道過江底,以聯絡兩岸。更于漢水口以橋或隧道,聯絡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市。至將來此市擴大,則更有數點可以建橋,或穿隧道。” 

  這在當年被一些外國記者和部分國內專家看成是不合時宜的“空想”。在上世紀前半葉,孫中山的這一構想雖然無人提及,但武漢三鎮人民“架橋飛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願望卻日益迫切。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和中央政府舉全國之力,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于1957年建成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結束數千年來長江天塹有舟無橋的歷史,解除沿江兩岸人民的“舟楫勞頓之苦”。

  曾參與武漢長江大橋設計施工的著名橋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秦漢説:“修建武漢長江大橋,中央召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專家,調動了全國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

  那時國貧民弱,一座長江大橋的建設與投資足以牽動整個國家的財力、物力與人力。他説,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茫茫長江早已是百橋飛架。

  從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到第二座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竣工,相隔了11年,而大規模在長江上架橋,卻是改革開放10多年以後的事。

  記者在武漢了解到,目前長江武漢段已建成跨江大橋6座,在長江二橋下游4公里處,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正在加緊施工,預計年內建成通車。今明兩年,武漢還計划動工興建鸚鵡洲長江大橋、黃家湖長江大橋、武湖長江大橋和楊泗港長江大橋等4座跨江大橋。

  與建橋相比,在江底通隧更為困難。武漢城建投資集團總經理陳躍慶説,武漢長江隧道的施工建設,堪稱目前中國地質條件最複雜、工程技術含量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

  “四年的工期,破解了5大世界級難題,取得了10多項國家專利,而且沒發生一起安全事故。”陳躍慶説,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的武漢長江隧道,還堪稱萬里長江“科技第一隧”“效率第一隧”“安全第一隧”。

  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國家各有關部門及湖北省和武漢進行了長達5年的籌備和準備。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武漢地鐵2號線過江通道項目部副經理王承山介紹説,“萬里長江地鐵第一隧”的開挖難度比武漢長江公路隧道更高,但僅用22個月就實現了雙線貫通。

  武漢地鐵2號線2012建成後,可承擔中心城區50%的公共交通過江客流量。武漢市交通委員會主任彭俊介紹説,未來兩年,武漢還將開建兩條地鐵隧道。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大武漢迎來城市交通發展的“地鐵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説,從“長江第一橋”到“長江第一隧”,體現的不只是科技與人才的發展進步,亦不只是財力和物力的簡單相加,而是標誌時代變遷的兩個節點,見證著我們民族復興的歷史。(記者熊金超、皮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