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統計局解釋CPI與市民感覺不一致:各人感受不一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07: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從隨機電話訪問到住戶記賬調查,“中國統計開放日”之際,部分市民受邀走進市統計局體驗“數據源頭之旅”。統計部門還解釋了“CPI數據為什麼與我的感受不一樣?”的疑問。

  現場:電話訪問當場遭拒

  昨天是“中國統計開放日”,市人大、政協部分代表委員,統計專家、學者和來自基層的統計工作者獲邀參加“數據源頭之旅”活動。大家現場觀看了“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訪問內容是對本市治安狀況的主觀感受。不過令人尷尬的是,隨機訪問被當作騷擾電話遭到了幾次拒訪。

  “這對我們來説是常事。”有關負責人説,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就某問題對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的市民,以問答形式隨機進行電話訪問,整個過程大約5至10分鐘。這位負責人提醒,來電顯示為12340或者83158888的電話是統計部門的電話訪問,並非騷擾電話。

  釋疑:各人對物價感受不一

  逐月走高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越來越成為焦點話題,可CPI數據似乎總與市民的日常感受有差距。對此,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解釋説,這主要是因為CPI是綜合了8大類別的消費商品和服務項目的數字;而普通市民印象深刻的一般是生活必需品中單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再加上每個人關注點不同,消費能力也不同,都可能對CPI數據的感受有所不同。而且各種商品和服務項目的權數(在CPI總體中的重要程度)對總指數的影響程度不同,而權數的確定是一個地方總體消費結構所決定的,和個人的消費結構可能很不一致。

  他還解釋説,普通市民對前幾天、上周或者上月的價格走勢比較敏感,從統計學來講這是“環比”;但CPI是就去年同期作比,是“同比”。而且統計數據是公佈上月數據,有一定的滯後性,也會與市民感受有一定距離。

  “CPI與市民感受不一致,也從一個方面説明大家還不太了解CPI。”邢志宏表示,統計數據專業性較強,開放日正是向大眾介紹CPI編制過程、對比口徑、對比目標的途徑之一。

  做法:重要商品5天查次價

  據介紹,本市CPI的採集方法是定人、定點、定時,直接對採價網點的代表規格品進行價格採集。調查人員隨身攜帶數據採價器在市場上採價,當時採價即時報送,提高了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調查價格時規定:同一規格品的價格必須同質可比,也就是説要選擇品牌一樣、型號一樣的商品進行價格調查;如果沒有同一型號的,就要考慮選擇性能大體一致、同是國産或進口等等因素。對於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價格變動比較頻繁的商品,至少每5天調查一次價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調查採集2-3次價格。(首席記者 姜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