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統計數據事關民生 物價指數不抵生活費用指數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8日 0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商務部14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周(9月5日至9月11日),食用農産品價格繼續上漲,多數品種漲幅較前一週擴大。其中菜價上漲幅度最為明顯,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上漲2.6%。肉蛋類價格繼續上漲(9月15日《經濟參考報》)。

  7月份CPI同比上漲6.5%,八月份CPI上漲6.2%,同比漲幅回落,但是人們的生活感受與統計數據總是有差距,明明感覺“樣樣都在漲”,“生活開支在增加”,“錢不經用了”,官方的統計卻與此相反,不漲反跌,人們不能不懷疑官方的統計有人為因素,是否為了政績而故意低估了通脹水平。

  這種懷疑也只是懷疑,目前沒有人能用詳實的事實證明官方在做“假賬”,雖然任何一個政府都會有低估CPI的內在動力。現在來看商務部發佈的數據,反而證明,一方面官方可能並沒有做“假賬”,食用農産品價格繼續上漲有很明確的數據;另一方面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也與此相符。但為什麼官方統計公佈的物價指數,與居民真實的生活感受之間常常形成兩層皮呢?這就是跟政府的統計方式有關了。

  我們知道,消費品包括非耐用品(食物、衣物等)、耐用品(汽車、家電等)以及勞務(教育、醫療、文娛等),在計算CPI時,又把這些消費品分為八大類,進行不同的加權。很顯然,人們會對非耐用消費品和勞務敏感一些,而對耐用消費品的敏感要差一些,如果耐用消費品漲幅較低或是漲幅回落,而非耐用消費品和勞務快速增長。

  總體而言,物價趨於平穩,但人們仍然會覺得物價在飛漲,無法承受,甚至懷疑官方在故意低估CPI。説得具體一點,比如油價下降了,有汽車的人才會感覺最明顯,可是對於沒有汽車而坐公共汽車的人來説,他可能感覺不到。但對食品這些消費品,人們天天都要吃要喝,每一個人都會很敏感,所以在CPI的計算中,單獨地把日常消費品拎出來,作一個獨立的生活費用指數來統計,就顯得十分必要。

  事實上,在很多國家,除了CPI,還有一個生活費用指數,這個指數是在CPI中剔除掉與居民日常生活關聯不大的商品和勞務,加大與居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衣、食、住、行類商品加權的一個指數。這個指數最接近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受感受,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受到價格影響的狀況。

  當然,統計和公佈生活費用指數,作用還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脹往往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最大,而低收入人群最大的開銷就是日常基本的生活費用,這部分人群數量較大,生活費用指數的統計和公佈,有利於政府及時調整低收入人群的最低工資標準和政府補貼,不讓這部分人群在通脹中陷入生活的困境。

  CPI世界通行採用,生活費用指數也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採用,在我國,也有專家學者建議在物價指數中專門設生活費用指數,可是目前未見政府有任何動議,大約是因為目前的CPI已經相當高了,生活費用指數可能會更高,這會讓人感覺很難堪。

  但是,統計數字不是數字遊戲,更不是跟民眾玩遊戲,我們也許因統計的方式和人力的原因,無法統計出精確的數據。

  但接近於準確是必須的,設立生活費用指數也是為了統計趨於準確的需要,只有佔有準確的統計數據,才能為判斷經濟形勢、制定經濟政策提供可靠依據;也只有提供準確的數據,才能取信於民。統計數據看似一堆數據,實是民生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設專門的生活費用指數也是為民生。(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