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救活廉價藥不能只靠強心針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6日 10: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從醫改宏觀視野入手,形成藥品的合理定價機制,切斷醫院與藥品之間的利益鏈條,廉價藥的生産才不至於總是“要死不活”

  “救命藥”魚精蛋白注射液缺貨的緊急狀況,正有望得到緩解。據悉,在各方關注下,國家藥監局日前正積極協調相關企業,展開應急生産。

  一支10元左右的魚精蛋白,是心外科手術中必須用到的藥物,而且目前沒有替代藥,被稱為“救命藥”。如此“不可替代”,按説應是制藥企業的寵兒,為何現在的短缺卻不是因為市場需求量的急增,反而是由於藥廠主動停産?

  讓人揪心的是,這種緊缺的原因和狀況,在廉價藥身上已是頻頻上演。1元1支的氯黴素滴眼液、幾塊錢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靈片等,幾乎都在國內銷聲匿跡了。據一項對國內12個城市42家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調查,醫院廉價藥缺口高達342種,其中130種藥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藥品佔了69%。

  靠著政府的應急,“救命藥”的“命”眼下總算讓人松了口氣。然而,“病灶”不除,“強心針”只能起一時之效。為什麼患者歡迎的藥卻難以獲得生産企業的青睞?其深層原因需要深思。

  經典廉價藥的短缺,首先暴露出我國藥價管理的不完善。我國藥品價格實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或市場調節價。藥物指導價是“藥物最高限價”,稱之為“藥物的天花板價”,政府希望借此降低看病費用、緩解“看病貴”。但“天花板價”是把雙刃劍,抑制了藥價虛高的同時也對廉價藥有殺傷力。

  魚精蛋白是一種用了幾十年的廉價老藥。企業的“停産”也是一種市場本能,藥品成本價一旦高於市場定價,廉價經典藥的消失便不難理解。

  也因此,救活廉價藥,不能只靠應急生産的“強心針”,而要對“症”下藥。只有實行藥品動態定價,建立嚴格的成本監測體系,通過專家評估、行業評審等制度確定藥品成本價,增強定價過程的公開化、民主化,才能既防範制藥企業虛報成本,又保障廉價藥物的合理成本,形成藥品的合理定價機制。

  防止藥品“降價死”,同樣需要政府運用調控手段,保障藥品不會因低價競爭而“招標死”。北京在藥品招標採購過程中就規定,低價短缺藥無需競價。那些一元錢以下的針劑、一毛錢以下的膠囊等低價藥品,企業直接挂網報價,形成低價藥、短缺藥成交品種目錄,這樣的做法收效不錯,許多低價藥品得以在市場重現。

  廉價藥的短缺,某種程度上也是醫改諸多問題的縮影。如果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機制不變,高價藥自然比廉價藥受歡迎——道理很簡單,只有開高價藥,醫生的回扣才會越大,醫院的利潤才會越多。

  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從醫改宏觀視野入手,切斷醫院與藥品之間的利益鏈條,讓藥品回歸其單純治病的屬性,廉價藥才不至於總是“要死不活”。(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