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希臘違約跡象凸顯 歐債危機驟然升級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3日 0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騰訊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希臘違約跡象凸顯 歐債危機驟然升級

  據路透社報道,希臘副財長薩切尼迪斯9月12日對希臘Mega電視臺表示,目前該國資金僅可供政府運行至10月。為平息市場憂慮並換取國際援助,希臘政府11日推出補充性財政緊縮措施,計劃通過徵收房産稅等措施,力爭實現預算目標。據彭博數據,12日希臘1年期國債收益率盤中暴漲。投資者對希臘發生主權債務違約的擔憂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前,因同歐洲央行的債券購買計劃意見相左,該行執行委員會委員、首席經濟學家斯塔克9月9日宣佈辭職。分析人士認為,斯塔克的辭職表明歐洲央行內部針對債券購買計劃存在巨大分歧,此舉可能將削弱市場對歐元區當局應對歐債危機的信心。

  “鷹派”斯塔克請辭

  斯塔克是德國經濟學家,對通脹持鷹派立場,他原定的卸任日期為2014年5月31日。另據道瓊斯通訊社報道,德國財長朔伊布勒10日稱,德國政府已提名年僅44歲的財政部副部長約爾格阿斯姆森接替斯塔克在歐洲央行的職務。

  歐債危機全面爆發以來,歐洲央行于去年5月開始首次購買希臘、葡萄牙等國國債。這項措施在歐洲央行內部一直存在爭議。今年8月,為平抑意大利、西班牙國債收益率,歐洲央行重啟債券購買計劃。據路透社數據,自2010年5月至今,歐洲央行總共購買了約1320億歐元成員國國債。包括斯塔克在內的來自德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四國代表堅決反對這一計劃,認為歐央行的作用是制定穩定統一的貨幣政策,債券購買背離了央行存在的意義和基礎。

  前德國央行行長韋伯2月辭職並退出對下任歐洲央行行長的角逐,韋伯自始至終反對歐洲央行債券購買計劃。斯塔克成為自韋伯後今年第二位離開歐洲央行的德國官員。分析人士認為,在短短半年左右,歐央行中兩位德國代表相繼辭職,表明該行內部對債券購買這一政策的爭議達白熱化,同時暴露出在應對歐債危機的過程中,德國與歐洲央行的態度存有重大分歧。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的顧問曼弗雷德紐曼稱:“斯塔克反對歐洲央行購買國債的看法與韋伯以及魏德曼一致,所有德國人都持這種立場,德國政策制定者顯然對歐央行的政策持不同看法。”

  荷蘭國際集團分析師布熱斯基認為,斯塔克的離開短期看可能只是使歐洲央行少了一個鷹派人士,但更重要的是歐洲央行的公信力將受影響。

  斯塔克宣佈辭職後,市場對歐債危機的擔憂驟然升級,9日歐元對美元匯率大跌1.64%,盤中一度創六個月新低。上周,歐元兌美元匯率累計下跌3.2%,創2010年7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本週歐元走勢仍將脆弱。有跡象顯示,基金經理已開始削減歐元頭寸。

  希臘緊縮政策能否落實

  據彭博數據,9日,希臘兩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了1.93個百分點至57%;5年期信用違約掉期(CDS)價格跳漲475個基點,達創紀錄的3500個基點,成為全球費率最高的違約掉期合約。

  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傑克斯卡約稱:“德國似乎正在為希臘違約做準備,該國可能是首個採取行動的國家。”據報道,德國政府正在討論一旦希臘無法獲取新援助貸款,發生債務違約將如何支持德國銀行業。

  希臘副總理兼財長韋尼澤洛斯11日宣佈,希臘政府將在2011年和2012年內徵收一項新的房産稅,稅費標準為每年每平方米最高4歐元;削減總統、總理等所有經選舉産生的官員的工資;還將要求希臘船舶擁有者為擺脫債務危機發揮積極作用。

  歐元區7月21日峰會決定,向希臘提供新一輪總額達1090億歐元的援助貸款。但目前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由於與希臘政府就該國實現削減赤字和經濟改革的目標存在分歧,中止了對希臘改革工作的評估,該國能否順利獲得下一筆援款,仍存不確定性。

  分析人士認為,在嚴苛財政緊縮政策的抑制下,希臘經濟深陷衰退難以復蘇。此次再度推出補充性緊縮政策,實則已是“強弩之末”,緊縮政策能否落實仍存疑問,但必將進一步拖累希臘經濟增長,使該國民眾生活面臨更大壓力。據路透社報道,上周以來,希臘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1萬多人走上街頭抗議緊縮措施。

  除希臘等重債成員國外,歐債危機正由歐元區外圍向核心浸染。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由於持有大規模的希臘主權債券,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及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信用評級可能于本週遭穆迪下調。穆迪于6月15日將上述三家銀行評級納入負面觀察名單,一般評級觀察期為三個月。

  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法國銀行業對希臘債務的風險敞口規模僅次於德國。目前法國各銀行已開始對所持希臘債務進行資産減記。分析人士認為,假如上述三家銀行的評級遭降,可能將引發市場對歐洲銀行業流動性的擔憂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