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胡湛:柔性退休政策或能緩解老齡化壓力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8日 16: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胡湛 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國家創新基地博士後

  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近期出臺《關於本市企業各類人才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下稱《試行意見》),由此引出一個備受矚目的詞彙:“柔性延遲退休”。

  “柔性延遲退休”,即允許特定人群在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終止原勞動合同後,可以延遲(男性至65歲,女性至60歲)申領基本養老金,這是相對於國家法定退休年齡而言的。其中的“柔性”是指延長退休的自主權在於個人和單位,在個人意願和企業需要的基礎上由雙方協商決定。能夠享受“柔性延遲退休”的都是有專業特長的人才,如高級管理人員、具有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人員、具有技師或高級技師證書的技能人員。

  毋庸置疑,上海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與養老金收支缺口的加大是推動《試行意見》出臺的主要動力。國際上一般認為6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10%是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基本標誌,而上海老年人口目前已佔戶籍人口的22.5%以上,其老齡化程度居全國之首。這種人口年齡結構的持續變化使“現收現付”式的養老金制度面臨極大壓力。

  為緩解人口老齡化和“現收現付”制度所帶來的養老金支出壓力,推遲勞動力退休年齡似乎成了重要的選項,這也是歐美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所採取的普遍措施。然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大量實踐已表明,影響老齡人口實際退休年齡和勞動參與率的因素很多,依靠推遲剛性的法定退休年齡並不必然帶來人們實際退休年齡的提高。

  對中國國內而言,由於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為減少名義下崗和失業數量,一些地方單位強制或鼓勵職工提前退休的情況比較普遍,這使得國內戶籍人口的平均退休年齡僅為53歲。而具體到上海,在經濟壓力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上海戶籍人口退休後再就業的比例卻一直保持在30%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對退休年齡進行剛性調節,條件並不成熟,而以政策的形式針對特定人群進行柔性調整不啻為一種現實可行的辦法。

  事實上,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潛在可塑性,年老只是每個人生命及事業的自然延續,其勞動能力並不會隨著個體進入老年而立即消失。人們應該認識到,老年人代表著一股龐大的力量,他們是一種不斷擴充、卻尚未被人們充分察覺的重要資源。由此,推行柔性退休政策,對老年人力資源進行開發便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現實意義。

  首先,老年人力資源在知識、經驗、社會關係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開發成本較低。其次,柔性退休政策有利於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養能力。實行柔性退休政策在減輕社會負擔的同時,也能為當前的適齡勞動力群體(即未來的老年人群體)起到代際示範作用。再次,對於部分老年人自身而言,柔性延遲退休使其“老有所為”,在增加他們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

  此外,一些西方國家的經驗業已證明,老年人繼續就業並不意味著減少年輕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機會,通過壓抑老年人就業來增加本國青年人就業的政策從來就沒有産生過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