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對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猛增背後的認識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2日 04: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平

  現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實現突飛猛進式跨越發展,以銀行理財産品為例,僅2011年上半年就已超過去年全年7.05萬億元的發行規模。根據今年上半年年報披露的相關數據,12家上市銀行中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幅平均達57%。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不能不對背後的一些隱憂進行相關思考。

  首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也會改變市場真實利率水平。我國基準利率水平並非資金市場供求關係決定,據此錯誤以為,只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改變法定存款利率,就可以避免國際資本長驅直入。由此,2010年以來,存款準備金成為我國使用非常頻繁的貨幣政策工具,僅今年以來就上調6次之多。同時,存款利率上調基本停止。這些政策組合的出臺,一定程度對金融領域問題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一是資金價格被嚴重扭曲。在這樣的供求關係決定下,拆借利率特別是民間借貸利率必然大大高於法定利率。銀行通過出售理財産品,輕而易舉承諾較法定利率為高的收益率,不但可以使資金需求方得到一定滿足,同時也增加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不幸的是,由於存款利率調整沒有跟上,很快就形成了“存款搬家——銀行資金緊張——理財産品活躍——存款進一步搬家——銀行資金進一步緊張”式的惡性循環,對宏觀經濟穩定非常不利。二是非但沒有遏制,反而加劇了國際資本的瘋狂流入。過去只是外方單方面看好國內市場,進入以後還要苦於尋找好的項目或好的資金買家,現在則是處於資金饑渴狀態的國內金融機構和企業主動出擊,與外資“一拍即合”,甚至不排除進行非法交易,僅今年上半年外匯增加有3500億美元之巨,前所未有。

  其次,不要把中間業務活躍與堅持科學發展觀絕對劃等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貸款經濟。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每當經濟過熱時首先遭到批評的也是貸款,認為銀行“重規模、輕質量”,並且支持了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盲目擴張。同時,認為只有向發達國家看齊、拓展中間業務才是科學發展,這是站不住腳的。

  一是目前為止,銀行理財業務“資産池”模式仍與監管部門要求的“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背道而馳。最近幾年,“資金池-資産池”模式十分流行,不同類型和期限的理財産品募集的資金,一起投資含有多種資産的資産池進行運作,導致多個理財産品同時對應多筆資産,成為典型的“黑箱操作”。

  二是儘管銀行面向老百姓個人服務收費項目的收入只佔手續費及佣金業務收入總額的少部分比例,但是銀行亂收費和高收費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三是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監管部門並沒有也不可能完全禁止銀行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中間業務,儘管中間業務發展減輕了對銀行資本金的制約,銀行賠付風險仿佛隨之下降,可一旦銀行在這些高風險業務中出了問題,風險終究屬於整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