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24日文章,原題:讓中國高興?
你就成功了 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商人,往往琢磨著如何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大軍和10多億顧客,而非企業能為中國做些什麼。這或許曾是一種目光短淺的戰略。但隨著中國將“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列入“十二五”規劃,這種“以我為主”的在華經商之道顯然難以為繼。
從幫助治理環境到改善公眾健康,從提高電腦普及率到資助貧困學生上大學,大大小小的在華外企如今都被要求“做出有益貢獻”。北京英國學校今年將為100名中國鄉村教師傳授新教學方法。“我認為所有人都知道‘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該校校長邁克安比利表示,“我的中國員工希望幫助他們的國家,中國政府希望本國教師學創新教學方法,我們也知道我們需要政府的支持。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許多成功的在華外企長期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但在中國政府面對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不滿的農民和未能滿足公眾期盼的教育及醫療體系之際,此類活動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成功至關緊要。對於各級政府官員的考評已不僅限于GDP增長,還包括能否讓民眾“幸福”並保持社會和諧。專門從事企業社會責任事務的律師克萊爾皮爾森表示,那些能夠幫助中國官員實現這些社會目標的企業才有可能如魚得水。
皮爾森認為,隨著中國官員如今將更多精力投入社會領域,企業從事慈善活動的機遇大增,當然,不作為的代價也相當高昂。“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為例,”她回憶説,“地震後幾週,我發現同事們將沒有‘投身災後援助’的品牌的飲料清理出冰箱,放入曾經為地震受害者捐出一年利潤的企業生産的飲料。中國人是有愛國心的顧客。外國企業要從更宏大的視角看待留在發展中市場的問題。”(作者彼得福斯特,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