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有報道稱,國內四家銀行逆市而為,大量持有滬金空頭頭寸,從而導致賬面出現鉅額浮虧,被譏諷為投資失敗而導致虧損。對此説法,專家頗為無奈地表示,“僅憑期貨市場的浮虧就斷言‘投機做空’、‘決策失誤’,這只能説明,市場對銀行和期貨業務缺乏了解。”
眾所週知,7月開始,黃金出現一波瘋狂的上漲行情,在做多熱情爆發的情況下,做空黃金難免被解讀為“悲劇”。孰料,逆市而為的竟是國內上市銀行。日前,有細心的市場人士發現,在滬金期貨合約上,竟有四家銀行持續持有空單。
8月12日,民生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等4家銀行躋身上海黃金期貨1112合約空單前20位。25日,上期所公佈的黃金持倉龍虎榜上,前20名多頭席位中依然不見銀行的身影,興業等銀行繼續持有空單。
據初步估算,農業銀行自7月中旬以來在滬金1112合約上的浮虧已經超過7000萬元,民生銀行自8月12日以來的浮虧超過5000萬元,興業銀行、浦發銀行自8月上旬以來也各有4000萬元左右的浮虧。這些銀行合計浮虧約2億元。
在金價淩厲上攻的當下,四家銀行為何集體做空期金,真的是投資決策失誤嗎?實際上,這類質疑屬於“舊事重提”。兩年前,國內黃金期貨剛剛興起,當時,興業銀行曾在期金合約上有一定頭寸,並與金價波動相背離,市場也曾質疑該行的操作決策。如今,四家銀行的頭寸更多,看起來浮虧更大,因而再度引發市場對銀行“投資失誤”的爭議。
農業銀行金融市場部貴金屬業務處黃金專家張志剛向記者表示,“市場太不了解銀行的業務。一般而言,銀行涉足黃金期貨是將其作為風險對衝的渠道,比如,一面做空期貨,一面做多現貨,如果期貨虧損,現貨的盈利可以填補,從而達到對衝的目的。”
一般而言,銀行會選擇在多個市場上進行對衝,期貨市場上的虧損通常將被現貨市場上的盈利抵消。據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黃金分析師蔣舒介紹,商業銀行做對衝盤的幾大動機包括:第一,進口黃金,通常需要做賣空的套期保值。第二,銀行都會在多個市場上建立“雙邊頭寸”以獲取價差,進行套利。第三,一些大行開通了紙黃金業務,投資者只能做多,銀行自然充當客戶的“對手盤”,成為凈空頭,因此銀行也會想辦法對衝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上期所下調黃金保證金比例,黃金交易日漸活躍,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較佳的入場機會。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期所採取下調手續費等一系列手段,並非為吸引更多的投機資金進入期市,而旨在鼓勵更多的投資者入場進行套期保值,以對衝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