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土地供應收緊的信號從來沒有這麼明確過。
“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8月23日在北京連用三個“最嚴格”強調中國的土地管理制度。
此前,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中國在土地管理上實行了一套嚴格的行政計劃體制,以便國務院可以通過增加或者減少土地供應,來調控宏觀經濟。如今,繼國務院上收22個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權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就完善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問題研究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
“在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應下,地價與房價緊密相連,土地市場的低迷,或將預示著房價的調整。”中國土地學會一副會長告訴本報記者,土地管理是一個帶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問題。
按需供應不再
收緊“地根”的信號,早在今年3月份已經發出。國土部部長徐紹史今年兩會期間強調,今年要完善土地出讓制度。“優質地塊出讓之前,一定要做好研判和評估。”他説。
國土部政策司一官員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稱,自2011年始,我國土地政策將從土地供應要保證擴內需、大量項目上馬的“應急狀態”退出,回歸國家土地管理常態。
隨後,國土部又在2011年4月表示,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加快發展的勢頭強勁,土地需求十分旺盛。”北京大學教授姜明安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相協調十分重要。
本報記者採訪獲知,國土部為此特地組織的一次全國土地供應調研剛剛結束。此次調研抽調了369名國土工作者,覆蓋31個省(區、市)的179個市、縣。國土部調研得出的結論依然是“用地緊張”。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表示,各省用地需求總計達到1616萬畝,遠遠大於年度計劃指標670萬畝。
“雖然各省上報的新增建設用地數遠大於分配指標,但國土部並不會答應地方的要求。”上述國土部官員説,今年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已完成分配。
黑龍江省國土廳近日發佈報告稱,2011年黑龍江省的項目建設數量和用地規模繼續快速增長,用地保障的壓力很大。“今年黑龍江省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將突破20000公頃,而上一年該省實際供地14430公頃。”
黑龍江用地緊張不是個案。記者採訪國土部了解到的情況是,“31個省(區、市)都反映計劃指標不足,多數反映下達指標只能滿足需求的1/3。”過去5年,全國共批准新增建設用地3300多萬畝,每年計劃下達也都穩定在650萬畝左右。
今年1-3月,全國計劃指標安排使用159萬畝,同比增長154%,部分省份指標使用佔全年的比例超過三成,其中河南達到五成、新疆更是達到了七成。儘管各地強烈表示用地指標不足,但國土部的態度十分明確,那就是“加強對城市建設用地控制,收緊土地供應”。
中央地方博弈繼續
對於用地緊張的情況,國土部對此也早有預判,不過卻依舊無法遏制這種狀況的蔓延。
雖然中央要求,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要防止盲目鋪攤子、上項目,但各地加快發展勢頭強勁,土地需求十分旺盛。“用地緊張與控制地根的矛盾已擺在眼前,中央與地方的博弈還將持續。”一位接受採訪的專家稱。
近日國務院上收22個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權,無疑是收緊“地根”的又一次“加碼”。
除了收緊地根外,國土部系統還會採取的辦法是,在“審批程序和徵地節奏”上做文章。據介紹,現在大型項目的土地審批非常慢,有可能長達一兩年,結果導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多於實際供應的數量。這在2009年的建設用地指標上便有體現——國土部計劃全國批准建設用地的量為57.6萬公頃,但實際供應卻僅有31.9萬公頃,節約的部分土地指標轉為下一年再用。
與國土系統相比,地方政府在解決“用地矛盾”上用“針鋒相對,步步緊逼”來形容都不為過。
“首先,要全力爭取每一個‘年度用地計劃指標’,能爭取國家追加一塊的話就決不放過;其次,申請使用歷年結余指標;三是,爭取城鄉用地增減挂指標,將城鄉接合部的集體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出讓這部分土地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此外,地方政府還想方設法‘盤活存量’。”一位地方官員坦言,地方政府在應對用地減少的措施上費力不少。
本報記者梳理髮現,下半年“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陸續步入推地高峰期,二三線城市推地量更為驚人。北京浙江企業商會副會長陳俊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第二輪城市發展的高潮,肯定是二三線城市。
“下一步,國土部收緊地根的重點將轉向二三線城市。”中原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斷言,國務院收回22個城市建設用地審批權,顯然是下一步繼續收緊地根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