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絕不讓“分流”成“漂流”——北京打工子弟學校關停情況調查
新華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舒靜、金小茜、王思海)8月中旬,北京市海淀等三區幾十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陸續接到學校關停的通知。為避免這些孩子因此失學,三區教委制定了分流學生安置方案—學日期臨近,“不讓一個孩子失學”的承諾是否能兌現到底有多少孩子已經安放好自己的課桌。
家長:找學校成“頭等大事”
23日上午10點,北京市大興區一家打工子弟學校的總務處擠滿了前來報名的家長。“實在是滿了,我們的教室不夠,坐不下這麼多學生……”“你們能不能再想想辦法,孩子不能沒學上啊。”“孩子也可以去海迪學校,他們還能接收。”“那個學校離這太遠,實在沒法接……”
這樣的對話一直在重復。負責招生的老師面露難色,其辦公桌前緊緊圍著十幾名家長,面容急切。該老師表示,學校容量有限,只能勸説家長們去尚有接納能力的學校報名。
今年暑期,位於北京大興、朝陽、海淀區城鄉接合部的幾十所打工子弟學校相繼收到關停通知,為孩子重新找個學校,成為不少外地務工者的“頭等大事”。
事實上,為了不讓這些孩子失學,三區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努力安排相關學校接收願意在京繼續接受教育的隨遷子女。海淀區、大興區教委正有序開展分流安置工作,海淀區政府將專項投入900余萬元,用於校舍修繕、改造,搭建臨時教室,配備課桌椅,增加配備師資144名。
此次朝陽區共分流4574名學生,該區出臺3項措施增加學位,包括對周邊公辦校挖掘潛力;增加委託辦學學校數量,整合出6所公辦校校所,進行委託辦學;對已開辦的委託辦學學校進行改擴建,增加學位。通過這些途徑,該區已準備共計5300多個學位,可容納所有分流學生。記者採訪北京市朝陽區教委社會力量辦學科科長周瀅了解到,截至8月24日中午,該區已對3650名學生進行了登記分流,其中3089名學生完成了錄取手續。
打工子弟家長對於孩子進入公立校讀書十分盼望,但實際困難也不少。做服裝生意的外地打工者楊維義的兒子原來所在的新時代學校離家僅幾分鐘,最近關停。“其他學校都太遠。我每天從早上8點忙到晚上11點,接孩子有困難。”
記者24日在北京市昌平區經緯學寫到,這所打工子弟學校已于23日開學,每間教室都坐得滿滿噹噹,一個班有四五十個孩子。該校校長李俊山説,他們近期也接收了來自海淀區關停打工子弟學校的部分學生。
據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公益網站創辦人張志強分析,保證所有孩子分流到公立學校比較困難。一是部分務工人員很難辦齊“五證”;二是部分學生因與城裏孩子有差距,不願去公立學校;三是公立學校不一定在居住地附近,家長接送孩子成為問題。
校長: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
很多外地務工人員陷入兩難:公辦學校難進;民辦學校學費低,師資設備和教學質量卻難以保證。
幾排簡陋的平房,教室內挂著兩台電扇、兩隻燈管;木門、挂鎖,除了黑板、課桌,沒有其他教學設備;會議室一角的一個簡單書架就是圖書室;旱廁的刺鼻氣味溢滿整個校園……這是記者在幾家打工子弟學寫到的景象。
長期調查這一問題的張志強向記者介紹,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多分佈在城鄉接合部的流動人口聚集區,每學期收費600元至1200元,為維持開支,必須以最節約的方式辦學,其提供的教育服務水平往往不符合國家標準。在師資力量方面,打工子弟學校以女教師為主,由於待遇低,教師的流動性大。
“我辦學16年了,總感覺‘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一位打工子弟學校校長坦陳,“政府對民間力量辦學給予很多扶持,比如校址、桌椅等都是政府提供的,但特別希望政府的扶持更有計劃性。”對此,2000年開始辦學的李俊山也有同感:“十幾年來學校至少搬了4次,拆遷時會有些失落。”
“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據北京市教委有關數據統計,北京市中小學約有152萬個學額,北京實際有中小學生120萬人。但由於流動人口主要聚集在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大興等城鄉交界區和農村地區,且這些地區的流動兒童有不斷增長趨勢,造成這些地方的學額緊張,而北京4城區的學額相對富裕。
對於打工子弟學校,北京市2005年9月提出“扶持一批、審批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按照這一思路,北京市在2006年對打工子弟學校進行了大規模治理。北京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協會會長易本耀認為,北京今年關停打工子弟學校,不像2006年的全市統一行動,而是做出“不讓一個孩子失學”的承諾,並提出“三先三後”原則,即先拆民居,後拆學校;先對安置分流方案論證可行,後組織具體實施;先分流安置,後拆校舍。
各區政府分流安置的決心大、措施多,但大量學生要在短期內找到新學校並非易事。張志強説,政府在2010年初就展開一系列宣傳工作,實施新的管理辦法,讓打工子弟進入公立校就讀。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登記卡制度的宣傳工作落實不到位;公立校學位不足以容納所有打工子弟學生;申請手續在規定上不明確,“兩證”“三證”互相矛盾,等等。
張志強建議,應進一步完善“首接負責制”,將責任人具體化,實行嚴格監督;教委可設立專員與各鄉鎮街道家長委員會共同考察每間學校的最大容量與師資狀況,為學校訂立收生容量標準。同時,民辦校無疑是填補打工子弟教育“真空地帶”的一種方式,為避免民辦校無序發展,政府要對民辦校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行有效調控。
一些打工子弟學校負責人也建議,應出臺規範打工子弟學校的政策,對辦學標準等予以規劃指導,使達標校合法化。同時,政府應給予扶持整合後的打工子弟學校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