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資本新規碰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夾縫求生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5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聶偉柱 黃詩欣

  隨著監管的加強,商業銀行可能在利率市場化與資本新規的夾縫中掙扎。

  近日,銀監會正式公佈了醞釀已久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新規下,通常情況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於11.5%和10.5%。潛在的最高資本充足率要求達到14%和13%。

  資本新規還對部分貸款的風險權重進行了調整。無疑,儘管當前中國銀行業資本狀況較好,但在消耗資本擴大信貸規模的盈利模式下,銀行若想達標,資本管理壓力將加大。

  多家研究機構預計,資本新規形成的資本缺口在4000億元以上。即使是樂觀的估計,銀行在預留0.5%資本緩衝後的融資規模也將達到2000億元。

  早在5月初,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就預計到了可能的資本缺口。“雖然未來5年銀行業將面臨一定的資本缺口,但將主要通過銀行內部資本積累滿足資本監管要求。”

  然而,問題在於,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盈利空間必將收窄,利潤高增長態勢難以為繼。內部資本積累達標無望的情況下,銀行可能轉而求助資本市場。

  新規“軟著陸”

  自今年5月銀監會宣佈下發《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後,一系列重塑商業銀行監管指標體系的辦法陸續出爐:5月20日,《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開始公開徵求意見;至8月15日,《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又開始徵求意見。

  與杠桿率不同,資本監管是《指導意見》的重中之重,對銀行的影響更為巨大。鋻於此,在8月的最終定稿公佈之前,銀監會還曾于6月初前後在商業銀行內部下發過一次《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內部稿”)。

  與內部稿相比,最終稿不但將“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改成“資本管理辦法”,更實質性地對內部稿的部分條款進行了修訂。總體來看,最終稿可謂實現“軟著陸”。

  具體來看,最終稿主要有四點大的改動:

  其一,放寬了資本抵扣項規定。內部稿規定低於2.5%撥貸比的減值準備缺口需從核心資本中扣除,最終稿修訂為低於150%撥備覆蓋率的減值準備缺口需扣除。

  “最終稿最大的讓步在於,取消了初稿中對於撥貸比不達標銀行的撥備缺口從核心資本中扣除的條款。”東北證券研究報告稱,對核心資本的影響消除,有利於核心資本達標、總資本不充裕的銀行通過附屬資本補充資本,減少了對股權融資的依賴。

  其二,下調了同業業務和票據貼現的風險權重。內部稿規定將對我國其他商業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從20%提高至50%,其中原始期限三個月以內的風險權重從0%提高到20%。最終稿統一修訂為25%(不分期限)。

  中金公司測算,此條修改使上市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將從原來的26個基點降至17基點。

  其三,對操作風險資本要求給予5年過渡期。內部稿規定在基本指標法下計算參數為15%,最終稿修訂為2012年起分5年逐步達標,2012年參數設定為10%,此後每年增加2%,到2016年過渡期結束時為18%。若按照10%的參數測算,這對上市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將從原來的59個基點降至41個基點。

  其四,將融資平臺貸款、中長期貸款、行業貸款集中度風險狀況的風險權重要求放入第二支柱,銀監會可視情況調整系數。而此前內部稿將其納入第一支柱。

  據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測算,若中長期貸款風險權重統一從100%調整到150%,按照13家上市銀行平均中長期貸款佔比約60%,整個貸款佔加權風險資産約90%估計,上述銀行資本充足率將下降超過2個百分點,核心資本充足率下降接近2個百分點。

  銀監會自由裁量權

  值得注意的是,最終稿中新增了第二支柱資本監管要求的內容,作為資本監管的第四個層次。這賦予了銀監會在第二支柱框架下,增加高風險資産組合和高風險銀行資本要求的自有裁量權。

  所謂第二支柱,是新巴塞爾協議框架下三大支柱之一。根據新巴塞爾協議,三大支柱分別為最低資本要求、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約束。強化第二支柱,即是強化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實施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確定單家銀行的監管資本要求。”最終稿稱,銀監會有權通過調整風險權重、相關性系數、有效期限等方法,提高特定資産組合的資本要求。

  這意味著,對於不同的商業銀行,監管標準可能有所不同。銀監會還可以通過調整風險權重等方法,提高或者降低被監管對象的資本要求。

  最終稿規定了,銀監會有權對三類資産提高資本要求:一、根據現金流覆蓋比例、區域風險差異,確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企業貸款的集中度風險資本要求;二、通過期限調整因子,確定中長期貸款監管的集中度風險資本要求;三、針對行業貸款集中度風險狀況,確定部分行業的貸款集中度風險資本要求。

  “目前,我們的靜態測算中僅納入了對五年期以上貸款的風險權重調整,影響約為58個基點。”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稱,若銀監會考慮到當前資本市場並不支持銀行的再融資計劃,進而短期內不要求銀行計算第二支柱資本要求,則樂觀情況下的短期影響可降至0.7個百分點左右。

  利率市場化“悖論”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1年6月末,311家國內銀行全部達到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達到12.2%,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9.92%。

  儘管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最終稿實施後,短期看,上市銀行集中再融資的風險有所下降,但中長期看,銀行是否會需要融資存在不確定性。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監管層制定資本新規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金融機構對於資本的需求普遍提高。

  歐美銀行主要通過剝離非核心資産來籌集資本,而中國銀行業則從資本市場上大規模融資來補充資本。從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資本凈額/加權風險資産)上來看,歐美銀行主要是縮減分母,中國銀行業是增大分子。

  5月,銀監會下發《指導意見》時,其相關負責人就曾表示,隨著國內資本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業銀行新增融資需求不會對國內資本市場産生較大衝擊。“雖然未來5年銀行業將面臨一定的資本缺口,但將主要通過銀行內部資本積累滿足資本監管要求。”

  但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看來,中國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中堅支柱,應將商業銀行資本金納入到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的綜合考慮因素中。

  根據國際經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過程往往也是銀行利差縮小的過程。例如,美國存貸款平均利差由利率市場化前的2.17%下降到之後的1.63%,中國台灣地區由4%下降到不足3%。

  根據宗良的估算,按照息差下降至1.2%測算,中國商業銀行凈利潤下降約35%;按照息差下降至0.7%測算,則凈利潤下降約50%。

  顯然,一旦利率市場化快速推動,銀行利潤高增長難以為繼。屆時,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更為突出,在內部積累有限的情況下,可能轉而尋求資本市場。

  事實上,上一輪銀行的再融資已經演繹了上述邏輯。2008~2009年大量投放信貸後,資本急劇消耗,銀行不得不啟動再融資。2010年,國內商業銀行融資佔整個市場融資規模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