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記者 于兵兵
作為下半年乃至整個“十二五”期間“保民生”工作的重頭戲,保障房無疑承載著太多社會期許,比如平衡産業投資需求、緩解社會居住矛盾等。未來五年,我國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今年則計劃完成1000萬套的保障房開工任務。保障房建設的進程,牽動著各方關注的目光。
近期,上海證券報將持續關注各地保障房建設進展,希望通過解剖個案、分析問題、介紹經驗,為讀者展現保障房建設的真實情況。
本期調查關注的是由廣州引起的經濟適用房停建話題。根據本報記者深入調查,除廣州外,上海、重慶等地均在反思經濟適用房模式的弊端,並有可能在未來淡出經適房建設。如果這一趨勢繼續擴大,勢必在全國範圍內産生一定影響。“十二五”期間計劃的3600萬套保障房中,數百萬套的經濟適用房建設計劃是否會因此生變?經適房如何完成向公租房、配套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的過渡?如何建設和完善保障房的長效管理機制?我們試圖在本期的調查中回答這些問題。
一線城市率先反思經適房
近日,廣州一場關於是否應該停建經濟適用房的討論在政府和民間進行。根據當事人廣州新城市集團總裁曹志偉(微博)介紹,廣州市住房保障辦已經表態,未來將逐步降低經適房、限價房所佔比例。業內解讀稱,未來廣州新增保障房可能全部以公租房形式建設,停建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
作為廣州政協委員,曹志偉在年初的廣州市兩會上提出了應該全面停建、停售財政投資的經適房和限價房,並嚴格限制其轉手交易的建議。曹志偉認為,由於經適房和限價房可交易的屬性,謀利者千方百計地希望進入該領域,這可能導致本不屬於被保障範圍的人佔據寶貴的保障房資源,令其保障性質成為空談。
近日,廣州市住房保障辦約談了曹志偉並給出8點回復。在談到經適房問題時,住房保障辦稱,現在廣州已經逐步降低經適房、限價房所佔的比例,並正在研究進一步嚴格管理已售經適房和限價房的轉手交易。在必要時,政府將運用有優先認購權回購轉手交易的經適房和限價房,以便循環使用。“我相信經適房和限價房離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不會太遠了。”曹志偉稱。
實際上,反思經適房並考慮逐步淡出這一市場的還有其他一線城市,比如上海、北京、重慶等地。上海一家參與保障房建設的大型房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明年開始上海將增加公租房比例。而對於開發商未來大量參建公租房的操作模式,有關人士私下的分析是:開發商持有十年,十年後按商品房銷售。
那麼,上海經濟適用房為什麼也在考慮淡出呢?“除了管理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外,上海經濟適用房的問題主要出在可售人群的數量上。”該人士稱。
根據上海市房管部門的介紹,目前上海第一批經濟適用房申請受理工作已經完成,正式受理3.3萬戶家庭。為了讓更多家庭進入購買範圍,上海已經在今年3月,將收入指標由第一批的人均月收入2900元以下、人均財産9萬元以下,提高到人均月收入3300元以下、人均財産12萬元以下。實施範圍從原來的13個區擴大到全市所有區(縣)。但是,根據業內人士的説法,幾次變動中,另外兩條紅線一直沒有改變,一是人均面積15平方米以下,二是具有上海戶籍。在業內人士看來,經濟適用房面積本身並不大,如果再大幅提高人均居住面積的上限,比如提高到人均20平方米以下,那麼,一個原有60平方米住房的三口之家購置經濟適用房的必要性就變得牽強。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經適房項目位置遠一些、價格高一些,就可能導致更多的空置現象發生。此前,有媒體探訪上海已經入住的三個經濟適用房小區,發現交房5個月後,其真實入住率僅三成。
數據顯示,2011年度,上海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計劃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500萬平方米(約22萬套)。其中:經濟適用住房開工500萬平方米(約8萬套);動遷安置房(限價商品住房)開工800萬平方米(約10萬套);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籌措200萬平方米(約4萬套)。
也就是説,對比13個區3.3萬戶可購家庭數量和8萬套的2011年新開工量,經適房的供應計劃與實際購買人群的數量差已經顯現。
另外,深圳、北京、重慶等地業內人士均表示,經濟適用房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一直是地方政府考慮的內容。去年開始,重慶在萬佳苑等經濟適用房屢出問題後痛定思痛,率先於全國形成了較完整的公租房方案。目前,重慶成為全國為數很少的已經開始啟動公租房招租的城市之一,受到市場廣泛肯定。
經適房悄然變身
“我們的項目是上海近20個經濟適用房在建項目之一。目前建設沒有任何問題。首批交房時間在明年3月。應該説因為是保障房項目,在前期開工流程上走得很快。體現了政府對保障房的大力支持。但是未來項目用途是否有變化,我們不清楚。不過建還是正常建的。”一家經適房開發商稱。
該人士的擔憂並非沒有由頭。根據記者了解,考慮到經適房可能供給過量,上海不排除考慮經適房用途變更的可能性。“用途變更有兩種可能:一是轉公租房,成為政府資源;二是改為市政工程的配套商品房。”有關專家表示。
據介紹,上海近20個經適房項目分佈在包括周浦、航頭、三林、浦江、顧村等10個基地。每個基地除經適房項目外,還有其他類別的保障房項目,由一個或多個開發商開發。“目前經適房建設的一般模式是,土地由政府劃撥,開發商出資開發。其收益由兩種方式體現:一是正常的配售;二是如果在取得大産證一年後仍未銷售完,剩餘部分根據結算成本,由政府直接回購。兩種方式中開發商的利潤均基本鎖定在3%。”上述開發商介紹。
如果説部分新的經適房項目有望轉成其他類保障房,大量已建和在建經適房項目仍有待銷售。為解決經適房受益人群有限的問題,目前上海正弱化經適房概念,降低準入門檻,讓更多人進入其中。其推出的新概念即“共有産權房”。
據了解,目前上海眾多經適房項目採取共有産權方式,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受益面,另外還可以通過後期再出售解決資金回籠問題。“位置越好、成本越高的項目,政府持有的産權比例越高。比如現在三林等地一些項目政府和購房人所持有的産權比例分別為40%和60%,早期的項目雙方所持産權比例多為30%和70%。5年後經適房上市,政府與購房人按持有的産權比例分享收益。”業內人士介紹。
這一過渡性嘗試正受到其他城市的認可。“上海的共有産權房模式已經受到北京等地的關注,並有可能得到推廣。”北京某地産商向記者表示。
保障房長效機制待解
實際上,最近一、兩年,經濟適用房的規劃、立項、建設、配售和去化,已經經歷了很多變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保障房長效規劃和管理機制的缺位。
房地産專家李戰軍(微博)認為,目前保障房建設計劃仍實行從上而下的任務分配模式,缺乏從各地基礎市場調研來的真實需求做支撐。科學合理的規劃方式應該從保障房産品特徵、實際需求出發,匯總每個地區的應建數量、模式,最後形成全國性的規劃。
而因為規劃變更引起的潛在尋租風險也已開始顯現。“因為預期政府規劃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變化,開發商更有動力去佔據保障房項目資源。一旦保障房建設風頭淡去,已經立項開工的項目變更成其他性質就會比較容易。”一位房地産界人士稱。
另外,保障房市場的信息透明度仍有待提高。目前除了官方公佈的少量數據外,市場很難從公開渠道了解具體保障房項目的真實進展。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上海標桿性保障房項目馨寧公寓存在隨意變更為商品房銷售的行為。一位購房人告訴記者,他在項目開工之初即以1.4萬—1.6萬元的單價,以商品房性質購買了該小區某套住房。目前已經和一些配套商品房業主一起拿到了首期交房。“聽説當初政府和開發商是有協議的,為了彌補開發商建保障房的收益,特批部分房源用於商品房銷售。”該業主稱。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該業主反映的房源在網上房地産上標明為已售,性質仍為配套商品房。業內人士認為,保障房項目劃撥出部分房源用於商品房銷售是可以理解的,但商品房房源仍計入保障房統計數據就有“注水”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