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時評:信用評級影響力要靠誠信積累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1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陳健) 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使信用評級的影響力、公信力等問題重新引起廣泛關注,同時帶出了我國信用評級業如何發展的問題。

  信用評級業發展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環節。我國信用評級業近年來的迅速發展,正是在國家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實現的。目前,一些信用評級機構已嶄露頭角,但也只是在本土同行中處於相對領先地位,市場認可度尚待提升。

  市場對信用評級的認可,取決於以誠信為核心的評級機構“聲譽資本”,而“聲譽資本”的積累非一日之功。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上,標準普爾、惠譽和穆迪這三大機構之所以能夠長期把持話語權,與其“百年老店”的“先行優勢”密不可分。這種“先行優勢”絕非簡單的時間積累,更重要的是企業公信力建設,是他們的評級結果“一貫可信”的良好聲譽。這種積累不僅使他們獲得了壟斷性的市場地位,甚至連其評級體系也被廣泛認可,成為行業標準。

  然而,市場不相信永遠的權威。此次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風波過後,人們發現,儘管三大機構的地位一時還難以撼動,但人們對信用評級業發展已産生了新的認識,而且矛頭直指現有信用評級運營模式導致的評級公信力問題。

  現有的信用評級運營模式缺陷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評級費用由被評者支付,評級活動易被利益捆綁;二是“黑箱操作”,評級過程不公開。這兩點使評級結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與此相伴隨的是,為爭奪業務,一些評級機構無序競爭,在徵信活動中“偷工減料”、迎合客戶“期望”等,也影響了評級質量和行業健康發展。

  我國信用評級業起步晚,“聲譽資本”不足是影響發展的“短板”。在國際信用評級業發展面臨變革之際,國內信用評級機構應樹立機遇意識和緊迫感,堅持以誠信安身立命,同時大膽改革創新,夯實信用評級公信力的體制機制基礎,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積累“聲譽資本”,逐步增強影響力。有關部門則應加強監管,規範市場秩序,建立信用評級重大失真的懲戒機制,確保評級結果真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