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外資銀行員工流動大 中資銀行穩定“更像家”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2日 08: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記者到某外資銀行辦事,熟悉了中資銀行的排隊長龍,一下冷冷清請的營業大廳讓人還有些不適應。等待的間歇與該行的一位客戶攀談起來,該客戶表示,他在匯豐銀行開立賬戶兩年,已經換了三位客戶經理。這並不是偶然現象,普華永道曾調查多家在華外資銀行,員工流動率在10%-20%之間,其中一線員工的流動率更超過30%,相反中資銀行大多數員工都工作數年未離職。

  從中外資銀行的業務差別到內部管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人員流動差異?

  中資員工:太穩定,我們無處走

  銀行一般涉及到資産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國際業務、聯行往來業務等幾個方面,具體的劃分各中資銀行的優勢會有不同。在這些崗位,從前臺到後臺的員工各司其職,每個人負責的部分都很具體而穩定。雖然業務繁雜客戶多,但是工作時間很規律,建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很固定,雖然業務忙的時候會比較累,但是熟練之後卻很單一,銀行內部員工雖有輪崗時間,不過整體來看我們的分工比較細,接觸最多的永遠是自己負責的部分。”

  的確,其他中資銀行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從業務給員工帶來的競爭力來看,中資銀行的服務日漸完善,業務培訓嚴格,但市場培訓不夠,他們對金融行業的整體把握和對宏微觀市場的情況所知有限。若行業內更換工作,如到其他中資銀行就職則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動意義,而把自己放在市場上接受外資、信託、基金、證券公司等的考驗,在專業不足承壓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並面對很多挑戰的。跨行業跳槽的員工,會面對更大的風險和更少的機會,就更寥寥無幾。相比“外面世界”的精彩,她們更理解“外面世界“的無奈。

  從中資銀行自身的優勢來看,涉及業務較多,理財門檻低,更適合中國國情,了解中國各個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特徵和心理,有著龐大的客戶資源和本土的網絡優勢,另有國家政策等多方保障,因此員工不需要承受巨大的業績壓力。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盈利能力也能夠給員工提供相對優厚的待遇和福利,員工流動性自然不高。員工們用這樣的話概括自己的工作:誰願意離開自己舒適的家而流離在外呢?可見穩定性是他們忠於自己工作的重要原因。

  那麼外資銀行又是怎樣一種情景呢?

  外資員工:壓力大,我們不想留

  從外資銀行的後臺到業務大廳,從不見如中資銀行那樣等待排隊辦業務的客戶。早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取消了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開始,外資銀行就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外資銀行在國內業務有限,人民幣業務只是陸續在展開,大多數針對的也都是VIP客戶。花旗、匯豐、渣打及恒生等外資銀行的目標都鎖定在高端客戶群,基本起點均是50萬人民幣,最少也要10萬人民幣。

  從工作狀態來看,外資銀行沒有中資銀行員工永遠辦不完的業務和等待在大廳的客戶,他們有的是永遠不停的開拓客戶和繁重的吸儲任務。渣打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告訴本報記者:“每天回到家躺下就再沒有起來的力氣,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是家常便飯,領導每天不停的追問業績,有聽不完的培訓與各種變相的考核”。

  外資銀行的理財産品在如今的市場上競爭力有限,針對的客戶又相對高端,營業網點少,工作人員只有靠著其專業度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客戶。他們大多經過高強度系統化的銷售培訓,能準確説出市場上各銀行的優劣勢從而引導客戶需求,能告訴客戶市場上哪些理財産品表現良好,哪些業務能給客戶帶來更大的投資收益。這樣的員工可是市場上的“香餑餑”,第三方理財、信託工作、證券公司甚至投行都願意用高薪吸納這些經過嚴格訓練有著相對高的專業度和抗壓能力的員工。

  從外資銀行自身的管理來看,雖然其擁有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但一方面考核機制非常嚴格,通常連續幾個月完不成業績就會受到銀行的各方壓力排擠,而從外資銀行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來講,産品並不如中資銀行豐富,中資銀行的産品可以延伸至金融的整個産業鏈,外資銀行則只能在選定的領域和中資銀行進行差異化競爭。

  另一方面,外資銀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並不比中資銀行高,底薪還好,但獎金政策很苛刻。在他們標準的服務笑容背後,辛苦與心酸又豈是“圍墻”外的人所能明白的呢?這就不難理解在相對性價比不高的情況下,外資銀行的員工均會考慮另謀高就,既然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自然希望得到相應的高薪回報,更市場化的機構就成了這些員工的下一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