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銀行理財産品深度浮虧出現信任危機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10: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信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只聽説過貸款有展期,銀行理財産品也會展期?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銀行證券類理財産品的深度浮虧一度引發銀行理財産品信任危機。為了安撫投資者,銀行紛紛選擇展期和延期,以爭取回本的機會。本想“化腐朽為神奇”,不曾想卻“雪上加霜”。這些年過去,一些延期的證券類理財産品仍未從深度浮虧的泥潭走出來,理財産品展期後反而越虧越狠、到期後凈值低於面值不得不繼續展期……

  這些受到股市拖累成為理財産品“爛尾樓”的展期産品,已經成為投資者的心頭痛。在下半年的時間裏,還有部分理財産品的展期期限即將到期。目前這類産品的凈值仍虧損不少,屆時是否又要繼續展期還不得而知。選擇再度展期是否是正確的投資策略呢?

  銀行理財産品 深度浮虧出現信任危機

  案例:某股份制銀行日前在網站上披露,該行三款基金優選系列人民幣理財計劃(FOF)凈值,到7月31日分別為0.6995元、0.6638元、0.7745元。這意味著,上述理財産品分別虧損了30.05%、33.62%和22.55%。公告還表示,這三款産品將於今年8月17、18、19日開放贖回,贖回價格為今年8月19日各産品理財的單位凈值。這三款産品分別成立於2007年和2008年,在“收益説明”中都表示,預期年收益率可達6%-25%。其中兩款産品的説明中還標明,“根據産品的資産配置,以其管理的基金帳戶近4年的歷史數據進行測算,本計劃持有二年的年化收益率大於10%的概率為90.29%。”

  然而讓投資者不忿的是,這三款産品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反而都因為大幅虧損不得不連續展期。2009年9月18日,上述第一款産品到期後,銀行給了該産品投資者兩個選擇,或者選擇展期一年,或者選擇損失約20.76%的本金贖回。對於贖回止損的客戶,銀行還專門設計了一款半年期的固定收益類對接理財産品。

  另外兩款産品的情況也類似,産品到期時的虧損額度分別為30.22%和30.59%。不過,2010年9月19日,上述3款展期後的産品集中到期。而這時3款産品凈值非但沒有回升,虧損幅度反而進一步擴大。隨後,銀行分別將這3款産品“二度展期”。根據該行日前披露的産品凈值,後兩款産品凈值略有回升,但仍未有明顯改觀;而第二款産品更是越虧越離譜。

  實際上,遭遇虧損窘境的遠不止這三款FOF産品。銀行理財産品意圖靠展期來“化腐朽為神奇”,但大多數效果並不明顯。為了扭轉證券類理財産品的慘澹業績,某上市商業銀行曾不惜改聘一款延期産品的投資顧問,但該産品並未有明顯起色。據統計,招行有兩款證券類理財産品自2009年底2010年初延期以來,目前浮虧幅度仍然接近或超過30%。還有一家銀行發行的FOF,原本于2008年10月17日到期,到期時單位凈值為0.56118元,虧損43.882%。但由於虧損幅度過大引發投資人不滿,該行為投資者提供了延期選擇,但是經過2年零9個月的運作後,該産品目前浮虧幅度仍接近40%。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正在運作的來自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等數家銀行的14款展期理財産品中,僅有5款産品的資本凈值自展期之日起有所回升。也就是説其他9款産品凈值均不升反跌,佔比超過了六成多。在下半年的時間裏,還有部分理財産品的展期期限也將到。目前這類産品的凈值仍虧損不少,屆時是否又要繼續展期還不得而知。

  金融危機影響?投資者不買賬

  從這些産品的名稱就不難看出,很多FOF産品都是成立於2007年下半年或2008年上半年,投資標的基本為股票型基金。受到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股市受挫,基金也隨之遇阻,這些FOF産品也難以倖免于難。在描述虧損原因時,商業銀行無一例外地將産品巨虧的原因歸結于國際金融危機。因此,有説法甚至將這些FOF産品稱為銀行理財産品的“爛尾樓”。

  在上文提到的第一款FOF産品到期提示中,銀行對該款産品的虧損原因解釋説:“A股市場發生跌幅達72%的股災,多數基金遭受巨大虧損,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使得本産品出現虧損。”該行有關負責人甚至表示,“不止我們銀行一家,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以及四大國有銀行,在當時都推出了相應的産品,後來股市急轉直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而另一隻産品2011年二季度投資報告中則表示,“今年二季度滬深300指數下跌5.56%,同期內該産品下跌2.97%”。言下之意,在不理想的大環境下,這個成績已經算不錯了。

  據銀行分析師解釋,以目前市場情況,這些産品即使到期也很難實現正收益,大部分銀行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展期,“就是延長投資期,幫助客戶把凈值做回來。”該分析師表示,普通投資者對於銀行理財産品最終虧損的接受程度還比較有限,大部分的産品購買者也是銀行的忠實客戶,因此銀行會選擇展期來彌補。而記者在公告中也發現,銀行方面對部分産品也推出了提前贖回不收取贖回費、免受業績報酬等條件。

  然而,投資者對於這種解釋顯然並不買賬。“當初購買産品的時候,客戶經理説得天花亂墜, 如今虧損了,銀行卻沒辦法挽回損失,只是以展期的方式‘拖延’”。一位曾購買了“盈豐0708”産品的投資者劉先生表示,商業銀行有專業的投資團隊,且一向號稱投資風格穩健,理財産品又強調投資于優質基金,産品的安全性應該較高,“現在發生了這種結果,難道銀行只有拖延這一條路嗎?”

  “爛尾樓”展期恐治標不治本

  問:為何FOF産品的投資結果差異會這麼大?

  除了股市在2008年遭受重挫這一系統性風險事件之外,大部分負收益産品都是不佳的成立時間、錯誤的投資策略和缺陷的産品結構惹的禍。多位銀行産品設計人員均表示,FOF産品的投資結果,一決定於股市風險,因為FOF産品將部分資金投放在基金上,基金隨著股市表現而波動,這直接影響FOF凈值;二是投資顧問的投研能力,建倉時機和倉位比例對産品凈值影響很大;三是基金經理更換風險。還有理財專家特別強調,一隻FOF最大的取勝因素在於資産管理人的投資能力,合作證券公司的風格是激進還是穩健,直接影響收益和風險。

  這也就是説,如果銀行在展期之後,沒有對投資團隊、投資策略做出改進,所謂的展期恐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標本都不治。

  問:不少産品在展期時更換了運作經理、改變了投資方向或者減少了挂鉤股票數量,這類産品還值得信賴嗎?

  理財專家建議,這類産品其實值得展期試試,銀行努力想挽回損失,也會通過更穩健的方式回本。

  值得關注的是,銀行QDII産品正迎來又一波給付高峰期,自2007年銀行集中推出新版QDII以來,銀行QDII凈值表現並未給出好消息。

  如今不少虧損的産品都是當年的“出海”産品,遭遇了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所以後遺症也較厲害,不少新版銀行QDII産品仍未“鹹魚翻身”。對此,理財專家提醒,海外經濟復蘇遲緩,不少産品展期後仍未見有所回暖。所以,投資者要認清形勢,多關注海外經濟走勢。

責任編輯:張曉敏

熱詞:

  • 銀行理財
  • 産品
  • 深度浮虧
  • 信任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