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受累股市連續下跌 機構委託理財隱現清盤潮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隨著A股接連的暴跌,機構委託理財的業績也遭到極大的壓力,凈值紛紛縮水,大量的委託理財産品甚至因市況不好已經走向了清盤的底線。僅僅券商理財産品中,就有24隻身陷“清盤”的泥潭邊緣。

  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産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在券商集合計劃存續期間,客戶少於兩人,或者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産凈值低於1億元,集合計劃應當終止。按照此規定,記者發現不少券商理財産品已快要逼近“清盤”紅色警戒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在存續期內的186隻非限定券商理財産品,今年平均虧損逾6%。大面積虧損也讓24隻理財産品臨近清盤的邊緣。其中表現尤為嚴重的是國泰君安的“央企50”,其資産規模已少於規定的1億元。此外,按照8月1日1.0122元的單位凈值計算,“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的資産凈值已不足9000萬元,低於1億元的清盤紅線。

  而實際上,不只是券商理財産品遭遇清盤危機,私募基金早已現清盤案例。7月,山東信託旗下的兩隻結構化私募提前終止。而來自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最近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來,通過公開信託公告宣佈清盤的非結構化私募基金至少有21隻。

  分析師認為,對於近期深陷清盤困局的機構理財産品而言,其主要壓力恐怕還是來自於市場行情的萎靡,今年上半年以來,股市持續表現不振,近期A股受美國債務危機影響,更是遭到連續的大幅暴跌,給機構理財産品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一方面是市值的縮水,另一方面在弱市的環境下,持有人不斷的贖回,兩方面因素聯合打擊,不少産品已經跌到了監管層規定的清盤底線。

  不僅如此,一些業績不錯的機構理財産品同樣也主動加入到了清盤的陣營中。數據顯示,在已經遭到清盤的私募基金中有14隻基金清盤時凈值在1元以上。這表示,這些私募産品在清盤時實際已經為投資者獲得了盈利。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與同期滬深300指數相比,更有11隻基金戰勝同期指數。

  對此,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對記者表示,基金經理判斷後市行情不好都有可能造成私募清盤或放棄延長已到期的産品,因此,對後市行情不看好或許是這些産品儘管賺錢卻仍然遭到清盤的主要原因。2008年在6000點高位之時,知名私募人士趙丹陽就曾因不看好後市將旗下産品進行主動清盤。

  産品的清盤對投資者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對於臨近清盤底線的産品而言,投資者是否該遠離從而避免清盤的風險呢?

  江賽春認為,清盤的風險關鍵在與其産生費用和具體的損失,對一般規模不是特別大的私募來説,清盤對投資者的影響比較小,但如果因業績較差而要面臨清盤的産品,投資者必須警惕風險。但就單單清盤這個舉動而言,其對投資者影響並不是非常大。

  據悉,即便是清盤,投資者也不會全部損失掉所持有的份額,管理人會按清盤前最後一天的産品凈值將資金返還到投資者的賬戶中,至於清盤是否要交手續費及其他費用,尚需看産品合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