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日本家電製造真的在沒落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0日 1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見習記者 劉孟卓報道

  日前,海爾集團公司宣佈意向收購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洗衣機、冰箱等電器業務。收購的業務範圍主要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涉及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具體細節還在進一步協商,預計將在今年9月底簽署正式協議。

  松下出售三洋白電給海爾,再加上日係企業頻頻曝出一季度虧損,讓我們不禁要問,昔日家電製造的領軍者們真的要走向沒落了? 全球家電業中日企業之間的差距到底還有多大?

  日本家電製造傷不起

  海比研究顯示,在松下、索尼、夏普、東芝的財報中都提到,地震和海嘯導致了公司銷售減少、價格競爭激化、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益。與此同時,日元持續走強也影響了日本家電企業在海外的競爭力。

  海比科技總經理曹開彬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導致虧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的疲軟。從整個世界經濟來看,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市場有擴大內需等有利因素,但受美國經濟停滯不前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增長放緩的徵兆已然顯現出來。

  此番日本家電企業出現集體虧損的情況,國內家電業界有聲音稱“日本製造業元氣大傷。”但事實上,雖然日本家電企業整體形勢暫時不夠樂觀,但與中國家電企業相比,其在核心技術、管理、産品質量等方面仍處於優勢地位。

  曹開彬分析道,在産業鏈上,日本家電從高端製造向中高端製造轉型,從低利潤的整機組裝向高利潤的産業核心部件製造轉型;在産業形態上,日本家電從終端零售市場向家居、商用市場轉型,這意味著日本家電企業商業模式已經悄然生變,從賣産品賺錢向賣方案、提供服務賺錢。“這已經成為未來全球産業變革的根本,”曹開彬説道。

  “出售工廠、剝離家電業務只是日係企業削減成本、控制開支的手段,正在從建工廠、賣産品的傳統製造業中抽身,向更前沿的技術轉型。正像IBM出售了PC業務不代表它不是優秀的IT企業,GE從全球最大的白電製造商脫身不代表其産品和技術不被認可一樣,日係企業的這一轉身,正是他們表面淡出家電市場,實則走IBM、GE式方案提供商道路的一步棋。”曹開彬説道。

  國內家電企業國際化之路並不平坦

  據海爾發佈的新聞通稿披露,收購完成後,海爾在日本市場將實現Haier和AQUA雙品牌運營;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市場,海爾在運營Haier品牌的同時,將在指定期間內同步運營SANYO品牌。這就意味著三洋將從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冰箱、洗衣機市場完全撤出。“海爾做了一筆划算的生意,”通稿中稱。

  對此盈聯研究諮詢集團副總田茂波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採訪時分析道,“對於大多數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自身有其一定的技術優勢,而更大程度上,是來自於低廉人力資源等構成的成本優勢。”而這並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公司永久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他們始終要面對WTO後與國際對手在這些本土資源上的對等開放。一旦如此,成本優勢消失殆盡之後的持續發展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同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收購之後的品牌危機。”田茂波指出,從品牌的變革來説,從一個身份品牌轉化為流行品牌,中間是有一條壕溝的,身份品牌遵循經濟學上的“虛榮效應”,這類用戶想的是越是別人用不起,自己就感覺越有價值。而變成一個流行品牌卻正好相反,這類用戶是看著別人用自己才會用,這叫“攀比效應”。收購國外品牌,就讓那些以品牌為榮的用戶受到了傷害,所以乾脆大膽捨棄。然而新用戶的培養又存在很多的困難。

  尋求突破國際化擴張一直是中國家電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成為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天花板,中國企業並購國外企業鮮有成功的案例。此前TCL並購法國湯姆遜、阿爾卡特遭遇了整合難題後出現巨虧,聯想並購IBM個人電腦之後也存在數年的整合難題,多少年來,中國企業更多在“OEM貼牌”繼續尋求國際化發展之路。田茂波認為,海爾此舉勝算不大,風險不小,畢竟它的目標是連松下、三洋人也難完成之事——扭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