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六七月份近40位基金經理離任 基民該咋辦?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0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基金買賣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30日,博時基金管理公司披露公告稱,肖風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只擔任博時基金董事、副董事長,並在繼任者到崗前代理總經理職務。

  繼六七月份近40位基金經理離任之後,八月份短短數日,長盛、國海富蘭克林、富國和銀華等基金公司接連刊登了人事變動公告,長盛環球行業精選鄧永健、國海成長動力潘江,均因“個人原因”辭去基金經理一職,銀華貨幣孫健“工作崗位變動”,僅富國一家係增聘基金經理。

  Wind 統計顯示,2010年基金經理變動一季度發生50起,二季度發生62起,三季度發生47起。今年以來,已經更換基金經理的基金累計達到120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對基金投資者來説,選一隻好基金很難,不如選一個明星基金經理。但基金經理常常發生更換,投資者應如何看待基金經理的變換呢?對於普通基民來説,如此洶湧的“換帥潮”會對旗下基金業績有怎樣的衝擊?面對這樣頻繁的基金高管離職跳槽現象,該如何應對,“捂”緊自己的“錢袋子”則成了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本期《財週刊》就此現象綜合近期有關報告和公開報道進行分析,希望能給行業發展和廣大投資者以建議。

  基金經理離職潮涌

  與近期清淡的股市行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金業再次開始出現離職高峰。今年以來,基金公司的高管變動進入了井噴狀態,在60家基金公司中,四分之一的公司發生高管人事“地震”。與以往明星基金經理跳槽大為不同的是,如今,這個金融頂端行業的總舵手基金公司總經理甚至董事長們,正在頻繁更換。

  今年以來,國內基金業動蕩不安,頻頻發生基金公司總經理離職事件。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從去年12月至今,發生總經理離職事件的基金公司多達16家,在62家基金公司中,比重約佔1/4。他們分別是益民基金的祖煜、天治基金的劉珀宏、華富基金的謝慶陽、浦銀安盛的劉斐、天弘基金的胡敏、民生加銀的張嘉賓、金元比聯的易強、萬家基金的李振偉、長盛基金的陳禮華、申萬菱信的毛劍鳴、長城基金的關林戈、國海富蘭克林的金哲非、國聯安基金的許小松、招商基金的成保良、銀河基金的熊科金以及博時基金的肖風。除此之外,華泰柏瑞陳國傑、匯豐晉信李選進也身陷離職傳聞。

  據德聖統計,去年底至今半年多的時間內,已有12家基金公司換帥,約佔基金公司總數的1/5,在2011年,基金公司高管的流動成了現今該行業的一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今年5月底,基金高管人員變動已高達40余例,僅董事長和總經理頭銜的就有近20位。據 Wind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共有98隻基金的基金經理變動,涉及162位基金經理,其中有55位離任,各基金公司平均變更率達到20.68%。基金業十餘年的發展,包括南方、國泰、華夏、鵬華、富國、嘉實、華安、博時、長盛、大成在內的“老十家”的公司總經理,已經公告離職的有8家。7月30日,博時基金管理公司披露公告稱,博時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肖風已經辭職,如今,老十家已經只剩下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范勇宏還在堅守。

  “博時基金肖風總經理的辭任,意味著1998年起航的中國第一代老十家基金公司已經有九家創業總經理挂靴而去。華夏基金范勇宏總經理成為老十家公司中唯一還堅守崗位的創業總經理。從國泰陳勇勝、南方熊雙文、嘉實洪磊、華安韓方河、鵬華員瑞恒、長盛張佑君、大成龍小波、富國李建國到博時肖風,英雄已成往事!”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張后奇在其微博上如此寫道。

  行業發展遭遇瓶頸

  2001年至2005年那波熊市中,證券行業受到衝擊最大的當屬券商;有謹慎機構預期,如果未來弱市持續,受此波衝擊最大的可能是基金行業。 目前機構已經認同,國內基金行業發展至瓶頸期。根據 Wind 資訊數據顯示,2007年底,中國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總份額達到了22332億份,管理的資産總規模為32756億元。截至2011年7月,中國的基金公司增加到了63家,管理的基金總份額為24328億份,管理的資産總規模為23382億元。4年間規模在縮水。

  眾祿基金研究中心崔曉軍表示,目前多數小型基金公司面臨極大的生存困境,而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大公司,想要持續保持之前的增長速度也越來越困難。他認為,發生總經理變動的基金公司多為中小型基金公司,大中型基金公司高管變動的比例相對較小,這些高管離任的原因大多標注為個人原因、換屆離任等,但根本原因還在於資産規模增長緩慢、投資業績不佳以及由此帶來的市場和股東層面的壓力。 德聖基金研究董事長江賽春則表示,每個高管都有離職的具體原因,但核心問題還是股東對管理層的不滿意以及公司治理的弊病。今年3月底,金元比聯總經理易強在離任一個月後就公開聲稱,新基金公司已無路可走,業已存在的問題不解決,將會面臨更嚴重的問題。這被認為是基金業離任高管第一次對基金行業現狀公開實名發出的肺腑之言。從基金經理離職原因來看,因為個人原因辭職並離開老東家的仍是主流,此外,還有一些基金經理是公司內部調整崗位。據公告,長盛環球景氣行業精選原基金經理鄧永健因“個人提出辭職”而離任;國海成長動力原基金經理潘江“因個人原因”而離任;而銀華貨基原基金經理孫健離任則是因為“工作崗位變動”。

  根據市場的猜測,基金大佬的離職往往是以下幾個理由:公司業績排名落後、公司市場份額下降、公司內部辦公室政治愈演愈烈等。而業內人士認為,引起高管變動的還有一些隱性的原因,如大股東變動引起的人事動蕩等等。據了解,慣常基金公司對總經理等高管的考核的確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業績,二是市場份額。根據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各個公司在這兩個因素各有側重。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於基金公司的總經理而言,週旋于股東之間又要面對董事會的嚴苛任務,壓力之大難以想象,而這壓力又難以轉化為動力。在市場蛋糕規模基本固定的情況下,在業績、規模的突圍上,並沒有一條清晰的路徑可循。

  對於基金高管的離職,分析認為無外乎幾種原因:任期內業績不佳,規模增長乏力,股東權力之爭,公司政治。在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看來,具體原因因人而異,但核心問題還是股東對管理層的不滿意,以及公司治理的弊病。

  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61家基金公司的資産管理總規模為2.24萬億份,比年初縮水了約500億份。若扣除掉上半年新基金首募約1700億份,基金業資産管理的存量半年間已銳減約2200億份,佔總量的近1/10。一切都在説明,公募基金的光環已經褪去,基金行業對高級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退。與公募基金的冷清和邊緣化相比,私募股權基金(PE)投資熱度不斷上升。在很多基金人士看來,二級市場的收益遠遠低於一級市場。“一個趨勢是基金經理去私募基金,因為他們會炒股票;基金公司高管去 PE, 因為他們有關係。”

  在眾祿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韋恩源看來,整個基金行業經過這十幾年的發展,遭遇了行業瓶頸,公司規模、發展空間受到限制,經營上難以取得突破。未來五年,除了銀行信貸和 IPO 以外,股權投資基金將成為中國第三大融資方式,預期未來五年中國 PE 規模將上升至萬億。這對基金公司高管來説,相對公募基金, PE 更具吸引力。一直以來,基金重視的都是規模。去年博時業績很差,最終肖風也離去了。唯一還剩下的元老,是范勇宏,他為什麼能留下來?范勇宏説:“我感覺業績優先,始終把業績作為一個重中之重的任務。”

  范勇宏還説,基金是管理出來的,不是賣出來的。這句話,或許指向基金業的未來。

  投資打水漂 基民很受傷

  “今年我已經贖回了我所持有的2/3的基金,現在對於新基金的發行也基本不關注了。”資深基民張先生説,現在投資基金根本掙不著錢,還不如把錢存銀行,又省心。

  基金自出現之日起一直被老百姓認為是非常保險且具有較高回報的投資方式,深受普通投資者的喜愛,多年來因為其賺得多虧得少受到追捧。基金經理具有專業的知識和背景,可以集中眾多小投資者的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投資者與基金公司共擔投資風險、分享收益。

  可是,這種看似風險很小的投資方式今年卻沒能為大多數投資者賺到錢。

  據統計,今年二季度已發行的基金合計份額縮水近500億份,加上一季度1100億份的凈贖回量,上半年基金凈贖回近1600億份。基金公司為了發新基金投入大量資源和精力,結果首發規模不大不説,打開贖回後規模銳減,根本無法帶來收入增量。

  “基金很難再如2006年、2007年那樣大幅度賺錢了,從國外來看,市場波動本就非常小,所以不應該以牛市思維來看待基金,如果能取得正收益就是相當成功的了。”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説。

  目前,由於我國投資渠道相對較少,基金投資已經是一個涉及到千家萬戶的話題。據統計,目前我國基金投資者賬戶數已超過2億戶。當投資者將積蓄交給基金公司打理時,巨大的反差卻引起了他們的質疑:上半年,我國基金業盈利同比減少168%,管理費收入同比卻增長19%。

  “如此説來,是基金公司在替我賺錢,還是我在辛辛苦苦養活基金公司?”很多網友提出質疑,基民巨虧,基金公司穩賺的局面將公募基金的收費模式再度推上風口浪尖。據統計,去年,基金業利潤就已大幅縮水,基民賺到的整體利潤僅約50億元,而基金公司、銀行和券商從基金資産中獲得了超過400億元的收入,是基民利潤總額的約8倍。2011年上半年中國股市有如“過山車”般在高點和低點迅速轉換,這樣的“過山車行情”讓投資者吃了不少苦頭。國內一家大型網站進行的“上半年股民生存狀況調查”顯示,在參加投票的近24000人中,有8成以上的股民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虧損,而盈利在10%以上的股民僅佔參與調查人數的10%。而在基金行業,情況也不容樂觀,日前基金上半年的“成績單”已新鮮出爐, Wind 數據顯示,363隻偏股型基金錶現並不盡如人意,只有17隻基金取得了正收益,95%左右的偏股型基金出現虧損。

  理性看離職 組合投資有必要

  當基金經理離職潮(今年已經有120位離職)已經使投資者見怪不怪時,更具殺傷力的基金老總離職大潮又起,讓投資者無所適從。對基金投資者來説,選一隻好基金很難,不如選一個明星基金經理。但基金經理常常發生更換,投資者應如何看待基金經理的變換呢?

  首先,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基金經理變換對業績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主動型基金對基金經理的依賴程度高。不過,也不能認定基金經理的變換一定會帶來負面影響。根據國外基金經理變更對基金業績影響的研究:更換掉前期業績較差的基金經理對投資者較為有利,而前期業績較佳的基金業績在更換後則出現了明顯下滑。

  其次,要看整個基金投研團隊的穩定性。有的基金公司變換基金經理屬於內部變更,並非基金經理離職或跳槽,這種內部流動對基金業績一般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是短時間內,一家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經理離職,這種高頻率的流動則容易影響業績的穩定性。

  再者,投資者需要注意公司其他基金的表現。如果該基金的業績遠遠超過同一公司其他基金的業績,説明基金公司的團隊投研能力可能不強,該基金經理的能力與這只基金有極為緊密的關係,一旦基金經理離任,基金業績可能會受影響。

  面對基金經理的跳槽或者離職,基金投資者如何是好呢?是基金經理管理哪一隻基金就追逐這個“明星”經理帶的那只基金,還是按兵不動地長期持有已有的基金?投資者不能把基金經理與基金業績簡單地畫等號,實際運作中基金經理並不能對基金的運作做出全權決策,國內基金的運作多采用團隊運作模式,重大決定需要通過決策委員會的集體通過,基金經理對基金的影響非常有限。國外研究表明,基金經理對其業績的貢獻僅僅佔10%至15%。所以,面對當下基金經理的頻繁跳槽,基金投資者大可不必大驚小怪甚至恐慌性地贖回自己持有的基金。投資者在做出決策前,需要認真分析這支基金的投資風格是否發生了變化,從而針對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選擇。總之,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基金投資者應該有相應的理智分析,而不是盲目地贖回。

  總之,投資者決策前應當認真分析基金的業績、基金公司的情況、基金的風險情況、基金的投資風格等。這些與基金經理有多大關係?基金經理對所管理的基金影響又能有多大?德聖認為,正常的人事變動無可厚非,而一旦高管和基金經理頻繁變動成為一種負的行業效應,那麼,這才是基金投資人最大的傷害,而在現有的基金法規以及行業規制尚不完善的階段,基金投資人的主動調整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理性看待高管變動,投資者不必看到基金公司總經理變更就恐慌,其對基金業績的影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德聖基金研究中心認為,以下幾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其一,優秀基金經理的離職,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其二,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多個基金經理或者高管一段時間內連續出現離職跳槽(內部調整的不屬於此列),這往往意味著基金內部制度和結構的較大問題;其三,五年內基金公司高管頻繁更換,這類公司值得警惕,這往往會導致基金長期業績較大變動,即使短期業績很優秀的也可能只是運氣因素。另外,基金經理或者高管的變動總有一定的時間緩衝,對基金業績的影響有時會出現一定的滯後,因此,在做投資決策時,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