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CPI創新高考驗“拐點論” 美債風波再掀輸入型通脹隱憂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9日 17: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上海8月9日電 題:CPI創新高考驗“拐點論”美債風波再掀輸入型通脹隱憂

  新華社記者 國家統計局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較6月份同比漲幅擴大了0.1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仍然是目前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在一次次的期待和預測中,CPI的拐點卻始終沒有到來。美國債務違約風波和信用評級下調更是引發了新一輪的輸入型通脹隱憂。

  食品領漲 物價水平再創新高

  在7月份公佈的物價數據中,食品價格再次領漲,同比漲幅高達14.8%,環比更是上漲了1.2%。

  在食品價格中,豬肉的價格備受關注。雖然針對豬肉價格的各種措施緊急出臺,但其效果並非立竿見影。7月份豬肉價格同比再次高漲56.7%,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46個百分點。

  家住上海普陀的市民韓翠芳在華池路菜市場只買了週末兩天吃的菜,就花了200多塊錢,其中3斤不到的肋排就花了80塊錢。

  不僅是豬肉,雞蛋的價格也在頻創新高。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産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統計,8月6日全國雞蛋價格升至每斤5.19元,為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比上漲18.0%。

  “基本上都在漲,豬肉、雞蛋,連油鹽醬醋都漲了差不多5%。”韓翠芳語氣中略帶一些無奈。

  除了食品價格,房租價格也在水漲船高。剛剛大學畢業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山東青年石俊碩這幾天一直在忙著找一個落腳的地方。為了離單位近一點,他想在浦東的世紀大道地鐵站附近找房子。“一打聽價格,精裝的一居室都要3000元以上。”從未接觸過房屋租賃市場的石俊碩顯然對這個價格還很不適應。

  數據顯示,7月份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5.9%,漲幅僅次於食品。

  “拐點論”受考驗 越盼越遲

  就在此次CPI數據公佈之前,市場中各種“拐點論”的聲音此起彼伏。眾多市場觀察人士預計7月份CPI同比漲幅可能會低於6月份。

  然而,堅挺的物價再次打破了人們的希望。在6月份創3年新高之後,7月份CPI同比6.5%的漲幅將這個期限再次拉長,創下了37個月的新高。

  實際上,撇開同比數據不看,更應該引起關注的是物價的環比漲幅。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自4月份以來,我國物價環比漲幅出現了加速上漲的趨勢。其中6月、7月的環比漲幅更是達到了0.3%和0.5%。

  在新漲價因素不斷對物價施加壓力的同時,人們所期望的拐點往後一推再推。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基數效應在8月份將進一步顯現,拐點可能在8月份顯現。而亦有其他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拐點可能在9、10月份才會出現。

  實際上,去年年中市場中就曾經有過CPI見頂的預測。然而事實卻是,CPI僅僅在2010年12月份出現回落,此後幾乎一直在持續上漲。

  除了基數效應之外,很多這樣的判斷是基於貨幣供應緊縮對於物價的滯後效應。

  2010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超過了72萬億元,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新高,雖然M2同比增速在今年年初出現回落,但是如此巨大的流動性,對物價的影響仍然在延續著。

  光大期貨研究所副所長葉燕武認為,簡單的分列類比和翹尾計算容易犯經驗主義錯誤,其結果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適得其反。“衡量物價走向的尺度不在物價本身,而在通脹預期,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美債風波跌宕 輸入型通脹再添隱憂

  今年以來,除了食品價格的上漲,來自國際市場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也成為物價上漲過程中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牽動著國內物價上漲的神經,年初國際油價的上漲直接導致了我國成品油最高零售限價的兩次上調。而美國債務風波和信用評級下調更為全球經濟增加了不確定性。

  上海浦東美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興判斷,長期來看,這一事件過後,全球資金在投資方向上會有所改變,從而間接推高大宗商品、貴金屬和石油的價格。這無疑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推高全球通脹,也會加劇我國輸入性通脹。

  然而,市場的短期反應似乎在打消這種擔憂。雖然週一黃金價格暴漲超過1700美元/盎司,但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卻大幅下挫。

  李迅雷認為,由於美國國債也屬於避險品種,因此資金可能不會撤離美國市場,而是會更多地涌入這個市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則反映出市場對經濟的擔憂,可能會進一步引發需求的減少。“相對於輸入型通脹而言,國內成本的提高可能更值得關注。”

  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CPI的八項構成同比全齊齊向上。最主要的,還是勞動力成本在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