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北川爾瑪小區(資料圖片)
一場地震,改變的不僅僅是北川的地理位置,也深刻影響著北川人的生産生活方式。
震前的北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通過三年恢復重建,北川從一片亂石河灘上建起了新家園。現在,到北川參觀旅遊的人不少,搬進城裏的北川人也順勢開起了飯店、辦起了雜貨舖。更有不少北川人,走進了新城東南角的四川北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一名工人,做起了真正的城裏人。
按照現在最時髦的話來説,這就是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兩化互動”。但連日來,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殷會良、徐長法、李斌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不約而同地提及“兩條腿”走路,“一邊大力發展工業,以工業強縣;一邊依託北川濃郁的禹羌文化、紅色文化、震後感恩文化愛心文化等,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北川已經從恢復重建走入振興發展的階段,8月12日的首次新縣城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就是標誌之一。”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殷會良説。
工業強縣:十二五末對GDP貢獻將過半
“2010年,北川工業已恢復至震前水平。今年總規模會比震前增加50%。到2012達到震前的3倍,2015年達到震前的10倍。”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斌表示,到“十二五”末,新北川工業佔GDP比重要超過50%,對GDP的貢獻率要超過50%,要佔財政稅收65%,“而要實現這一切,位於新縣城東南角的四川北川經濟開發區將成為北川工業的‘發動機’。”
震前,北川工業主要分為水電載能産業、礦産建材産業和特色農産品加工三大板塊。“5 12”汶川特大地震,將老北川的工業基礎幾乎摧毀殆盡。
李斌説,震後,北川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改變過去零星分散的發展模式,進園區集群發展。在山東的援建下,北川-山東工業園區成為四川北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起步區和核心區。目前,園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入駐企業33個,32個已開工建設,完成基建的18個,有銷售業績的8戶。預計今年能實現産值7億元,稅收3000萬元,帶動2000人就業。
2012年全部建成後,園區將實現産值30億,稅收2億元,新增就業8000-10000人。李斌透露説,目前經開區仍在跟蹤洽談的項目有40來個,預計“十二五”末産值能超過50億,佔全縣工業總産值的一半以上。
農民進城:非農産業佔比近九成
新北川現有統計人口近24萬人,到“十二五”末,預計將有12萬人在城鎮居住,城鎮化率達到50%,非農産業在三次産業結構中將佔87%。
如此多的人口進城,就業如何解決?“按照城鎮化的科學定義,城鎮化的核心之一就是為人民群眾提供非農産業的工作崗位。”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殷會良表示,北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持續發展,就將解決很大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北川提出了以“文化旅遊為龍頭,新型工業為支撐,特色農業為基礎”的發展目標,其中除了推進新型工業化外,文化旅遊産業將成為北川振興發展的“另一條腿”。
當新型工業化帶來大批就業崗位時,以文化旅遊産業為主體的服務業,也將解決大量就業問題。目前,北川新縣城中的巴拿恰商業街在今年4月開街,數百戶商家已經成為搬進新縣城的北川人就業的主要選擇。而從新縣城到老縣城沿線,由於災後重建和地震遺址,吸引了一大批遊客前來參觀、祭奠,沿途的許多老百姓看到了商機,開起了餐館飯店、紀念品售賣點等,由此進入了服務行業。
隧道鑽山:打通連接九黃西線道路
“十二五期間,北川將通過産業結構調整和戶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推進城鎮化的進程。當城鎮人口聚集之後,農業所佔比重將下降到13%左右。”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徐長法説,北川有獨特的禹羌文化和傳統的紅色文化,加上震後産生的地震文化,如感恩文化、愛心文化等,將讓北川旅遊顯得與眾不同。
為此,北川提出了“一軸兩翼”的發展思路:以新老縣城作為主軸,以禹裏鄉、青片鄉這兩個以禹羌文化為主體的鄉鎮連接九黃西線;從陳家壩鄉、桂溪鄉連接九黃東線,以休閒度假旅遊為主。
“目前,從北川青片羌族藏族鄉到茂縣疊溪鎮的青疊路已經啟動前期勘查工作。”徐長法透露説,通過隧道鑽山而過,今後走這條連接九黃西線的道路到九寨溝,將比走現有連接九黃東線的道路整整節約90公里。
徐長法説,今年到北川旅遊的人數預計將達到200萬人次。當旅遊配套服務設施跟上後,北川旅遊人數保守估計將達到每年300萬人次,每年實現旅遊收入10億,佔GDP比重可達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