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政府信用是一切社會信用的基礎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6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何謂“三問”?即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這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下稱《意見》)中提到的,其中最為關鍵的提法是按照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按照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及時、準確、全面公開群眾普遍關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

  毋庸置疑,當下中國社會的一個現實就是民眾在不少社會公共事件中,對政府是不信任的,這種不信任表現在各個方面:政府角色是否公正、政府措施是否得當,甚至包括政府公佈的信息中,是否存在虛假。問題更嚴重的是,這些質疑後來都被證實了。與之對應的是,政府的信用一落千丈。

  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究其原因,就是政府和民眾的互動渠道不暢。這種不暢是單方面的,即政府信息的不公開和非透明化。其典型特徵就是官員們面對民眾的詢問事,要不三緘其口,一問三不知;要不就發佈一個奇怪的結論,沒有事實證據沒有邏輯,然後擺出一副“你愛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姿態。

  兩種姿態在眾多社會公共事件中屢見不鮮,遠的是幾年前的陜西“華南虎”事件,陜西省林業廳就置眾多質疑于不顧,一副 “反正我信了”的姿態,最後結果大家都已知道,最大的損失就是政府信用。2008年的貴州甕安事件最終演變為群體性事件,其根本原因也是政府沒有及時公佈真相,民眾的知情權沒有得到保護,以至於謠言越來越多,一發不可收拾,醞釀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而最近的“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民眾之所以質疑聲浪不絕,甚至鐵路部門越澄清質疑反而越多,就是因為事關公眾利益的真相遲遲沒有答案。兩辦在《意見》中明確提出 “抓好重大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熱點問題的公開,客觀公佈事件進展、政府舉措、公眾防範措施和調查處理結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應該視作對之前一系列案例的回應和反思。

  消除誤解的惟一辦法就是政府信息的透明與公開,也就是《意見》所強調的“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這也是我們打造陽光政府的應有之義。《意見》之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關於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的意見》等都是為此提供政策法規保障的。但是現實並不讓人樂觀,現實中遇到關係民眾利益的事件,很多時候依舊是“公開為例外,不公開為原則”,就算公開了,因為缺乏解釋和説明,有關信息也讓公眾一頭霧水。如在最近的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中,就因為沒有統一標準,中科院的9995.5萬元接待費與住建部26萬的接待費,你能説清楚誰更廉潔嗎?首先就讀不懂,何來我相信?

  對於政務公開存在的問題,《意見》也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方案,明確政務公開的方式、手段、程序、流程等,但是我們認為,政務公開真正實現透明化,一個關鍵的前提是官員心中有“民”,真正意識到“三問”之意義,意識到政府履行的權力來自人民,政府信息公開並非是官員對民眾的恩賜而是其法定義務,無可推卸。

  惟有此,政府信息公開才能真正推行開來,陽光政府的願望才能實現,政府信用才能重建。更進一步説,政府信用的重建又與整個社會信用的重建緊密相關,政府信用是一切社會信用的基礎。一個有信用的政府,才可能挽救一個信用崩塌的社會。